適當上調急症收費 盡快落實分層醫療

  近日有意見提出,政府應增加公共開支收費,包括公立醫院急症室診金。昨日特首李家超表示,公立醫院的急症室是服務有最急切需要的人士,須檢視防止濫用。急症室收費多年未加,適當上調收費水平,並按病情緊急程度分級收費、非緊急收取較高費用,可起到分流作用,對減輕急症室壓力有合理之處;中期而言,盡快落實「家庭醫生」計劃,更可發揮分層醫療的優點,紓緩公立醫院負擔。要突破香港醫療困局,政府更應加大輸入非本地培訓醫生力度,打破利益藩籬,從根本上增加醫療服務供應,保障各階層市民能享受適切優質的醫療服務。

  公立醫院急症室經常爆滿,遇上冬季流感高峰期,大量非緊急病人湧入,令急症室不堪重負,影響救治真正緊急的病人。去年曾有一名患長期病患婦人在東區醫院急症室求診,等候12小時後被發現倒斃在急症室的無障礙廁所內。急症室人滿為患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收費便宜。現時急症室分流制度為5級,第一類危殆及第二類危急均會被即時救治,而第三類緊急個案也會快速醫治;至於第四類次緊急及第五類非緊急,則一般要等候數小時至十數小時才能就診,而不論哪個級別,都一律收費180元。另外,現在非緊急病人寧願付180元急診費,也不願預約50元的普通科門診,其中原因是急症室可以即時提供驗血、X光、CT掃描等昂貴檢查。

  醫管局服務收費按既定準則兩年一檢,但急症室收費至今有7年未調整,值得檢討收費,藉此改變市民求醫習慣。多位醫療界人士都認同,急症室收費要拉近至私家醫生求診的平均水平,加價目的是減少濫用急症室,令市民並非一有病就「衝」急症室。 有建議認為,急症室收費可細化,按分流類別加價,非緊急類別應收取較高費用,尤其是對一些檢查項目,僅供病情緊急病人免費接受檢查,非緊急病人若要求檢查則需承擔部分費用。有關機制可以推動以「用者自付」為原則的公共醫療服務改革,讓一部分有能力的人士承擔自己應付的部分責任,可以有效減緩公共醫療開支的巨大壓力,又保障市民所需的公共醫療服務質素。

  特首李家超任上第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提出的重點改革方向是建立社區基層醫療系統,強化一人一家庭醫生概念,務求令市民不用動輒到醫院求醫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在立法會亦曾表示,不建議第四及五級病人前往急症室求診,認為長遠須將需求分流至基層醫療和家庭醫生服務。希望藍圖內的家庭醫生概念早日成為現實,既讓市民享有適切的醫療服務,又可減輕公立醫院、急症室的壓力。

  本港人口老化加速,醫療需求急劇上升,但前線醫生人手嚴重不足。公立醫院更以不足全港一半醫生數量,承擔了八成至九成醫療服務,醫生短缺問題更突出,導致公院、急症室輪候時間愈來愈長,市民怨聲載道。有足夠醫生是本港提升醫療服務的前提條件,引入海外醫生可解本港醫生不足的燃眉之急。本港現時已容許非本地培養的港人醫生,經過考試後來港執業,不過醫管局主席范鴻齡曾表示,計劃進度並不理想,多年來只招聘到50名醫生,收到的申請中,大部分因並非香港永久居民而不符合條例要求。有本港醫生團體以海外醫生「良莠不齊」為由,不支持引入海外醫生。其實,政府監管到位、市場有序競爭,庸醫根本不能在港立足。本港有必要繼續拆牆鬆綁,有序開放醫護人力資源市場,完善監管改革,增加優質醫療服務供應,從根本上破解本港的醫療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