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要突出國際特色

  陳文鴻 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

  香港現時以夜繽紛形式來打造市區的吸引力,重點是把既有的特色進行包裝推銷,其中主要是本地文化,華洋共處的歷史風貌表現得較小,也不易重現出來。本地文化大多是華人社區的生活方式,加上一些民俗因素。相對於澳門,或內地一些次要城市,打造的方法相近,突出不了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的性格。

  回歸後,香港趨於本土化,黑暴之後,傾向更盛,這也無可厚非。但以此來吸引內地及海外遊客和非旅遊目的外來人士,並不足夠。特別是以深圳為例,它的現代化建設進度迅速,香港起步已晚,投入不足,與深圳的差距會愈來愈大。不單港人北上消費,深圳入境方便的話,國際旅客更會借香港往訪,把重心放在深圳而非香港。香港要提升國際吸引力,便不能止於夜繽紛的小打小作,翻炒舊貨。

  香港的特色是中外融合的國際性。一是要推動國際性的活動,音樂會、歌劇、運動比賽、文娛表演、電影節、展覽等。要學澳門的招攬海外的表演者,但香港要更勝一籌提高至更高的層次,讓內地和周邊地區的人來港參與,發展香港成為區域文化表演中心,且不限於歐美日韓,要開拓「一帶一路」國家,形成全球少有的真正國際化文化娛樂中心。

  香港也要鼓勵外國僑民移居。例如現時香港有不少法國人士居留,俄羅斯人也有幾千。香港需要的是華洋雜處,讓各自的文化體現在它們的社區,轉化成香港吸引海內外旅客的特殊國際風情。區議會的作用不是單管食環事務,或防止社會騷動,而更應是促進社區多文化的發展。不要抹煞多文化的差別,應同時包括南亞各族的次文化作出很好的引導、協助。香港的博物館、藝術場所,也可多體現各種多元文化衝撞。不要僅僅作為故宮或外國館藏的次館,拾人餘唾。故宮藏品可多展出近代經廣州、香港的文化產品,例如出口瓷的廣燒,或河南燒一類。此中應可發掘出不少特有的文化因素。除作展覽,也可發展繼承和進一步發展,成為繼往開來新的文化事業。

  廟街、蘭桂坊或海濱走的夜繽紛絕不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