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劇評/《繁花》「劇」有腔調

  正在央視熱播的開年大劇《繁花》,收視節節高漲,引發了觀眾熱議。「腔調」不僅是劇中頻繁出現的台詞,更是《繁花》的標籤。許多觀眾都評論說,觀劇之後沉浸在王家衛所創造的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上海腔調、時代腔調之中……

  上海腔調:要面要裏,有情有調。《繁花》體現了一種濃厚的上海地域的「腔調」文化。南京路、黃河路、進賢路,和平飯店……從工作環境、生存空間到城市景觀、生活習俗,在劇中都帶有「歷史」,帶有情緒,帶有一種精緻和講究的調調。這部劇既具有「海派」劇的「腔調」,同時也體現了一種獨特地域性文化的魅力。

  時代腔調: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無論是人物氣質、海派風格,還是王家衛烙印,最重要的還在於它們共同體現了一種「時代腔調」。電視劇的核心故事發生於上海的1992-1994年,正是中國市場經濟改革風雲際會、大開大合的歲月。在黃河路那不過755米長的大街上,形形色色的人物所呈現的這種社會變革與自我價值重塑的時代腔調,體現了大時代的澎湃。這種時代腔調,也帶給觀眾懷舊感和紀念感。

  何妨有更多與眾不同的腔調──在講故事的同時突出人物的精氣神,在寫人物的同時體現時代的精氣神,在反映時代的同時蘊含一種美學的精氣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