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語背後】登良路的文脈(一)

◆深圳地鐵「登良站」。 作者供圖
◆深圳地鐵「登良站」。 作者供圖

  木 木

  深圳被稱作「一夜城」,城市發展的速度和規模在當今世界絕無僅有。新的道路、街區、園林層出不窮,命名方式各異,但以人名命名的比較少見。機緣巧合,我竟在住地附近發現了一條以人名命名的街道——登良路。

  一開始,我並沒有意識到這是一條以人名命名的街道,以為「登良」可能只是為了取一個好意頭,類似「步步登高」「前程似錦」之類。後來,在南頭古城仿建的新安縣衙裏看到一塊展板,上面介紹說,南園村人吳登良出身貧寒,幼時父母雙亡,遠赴荷蘭做中餐館學徒,積攢了一點本錢後,自己開餐館。上世紀二十年代初,吳登良拿出一生積蓄回家鄉辦教育,開辦了當時寶安縣唯一的洋房小學「南園小學」。除了修建校舍外,吳登良還在村邊買了10畝地,作為學校的操場。南園村人為了紀念他,在村裏立了登良碑,記載其捐資建學之事,並將操場前的馬路命名為登良路。

  登良路全長3,500米,橫穿南頭半島東半部,主要路段屬登良社區管轄。南園小學操場一帶,已闢為居住小區,名「登良花園」。登良路上設有地鐵站,與道路同名,稱「登良站」。該站是深圳地鐵2號線的車站,因臨近深圳人才公園及「蔚藍海岸」等大型住宅區而顯得十分繁忙。而登良路的得名,還有另一種說法:深圳成立經濟特區後南頭半島大擴建,有關方面在修建這條從南園村直達深圳灣的街道時發現了登良碑,認為意義不凡,便以碑命名。

  無論登良路實際上是怎樣得名的,都引起了我的極大興趣,心想裏邊一定有故事。於是,發短信給一個在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工作的朋友,向他了解登良路及其他以人名命名街道的情況。朋友回覆說:「登良路應該是之前有個叫吳登良的華僑可能做了不少好事,所以用他的名字命名。另外,阪田那邊還有幾條用科學家的名字命名的街道,可能與華為有關。其他地方按照國家的新規定,除以前已經命名過的老地名,都不能再用人名來命名了。」看來,在深圳街道命名系統中,登良路的確有些獨特。

  登良路大致呈東西走向,道路本身並不寬,也不直,顯得很不起眼。但它與數條南北向主幹道垂直相交,便顯出非凡的氣勢來。南山區是深圳市第一經濟強區,這些南北向的主幹道如一條條動脈血管,流淌着城市的活力。自西向東,依次有南新路、南山大道、南光路、南海大道、後海大道、後海濱路、南山中心路、科苑南路等,每一條都頗有來歷。

  西端的南新路,從南頭古城正南門向南延伸,隱約構成南頭半島中軸線。當年新安縣以南頭為縣治,古城東西兩面臨海,即後海和前海,北靠綿延起伏的山巒,南向一片開闊地。沿南新路,分布着向南村、南園村、南山村等古村落,留下了近千年市井生活的痕跡,宛然深圳城市的後院。村與村交界處,有一些「插花」式建築,一部分屬於甲村,一部分屬於乙村。村子裏的街巷,由於數百年變遷特別是近三四十年來的搭建,顯得狹窄而凌亂,不過仔細分辨仍能看出當初的脈絡。作為一個迅猛發展的現代化大都市,深圳的許多歷史記憶都被有意無意地隱藏了。或許,要真正了解深圳究竟從何而來,體會它的多元性、立體性,還需要深入到這些古村落的肌理中去。

  東端的科苑南路,起始於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園,沿深圳灣蜿蜒向南,在一幢幢特色鮮明的高樓大廈間穿梭。騰訊、阿里巴巴等超級互聯網企業入駐,深圳灣總部基地、深圳灣體育中心、深圳灣文化廣場、深圳人才公園等現代化配套設施相連成廊,顯示着特區的形象、活力和發展方向,被譽為深圳的城市會客廳。有「春筍塔」之稱的華潤集團總部,流線型直插雲天,被不少攝影愛好者當作深圳的地標式建築,置於城市風光圖片的C位。高聳的春筍塔下,登良路與科苑南路交匯處,還是一片火熱的建設景象。要不了多久,一個以總部經濟為龍頭,集科創、文創、金融、購物等為一體的新型都市文化區,將從這裏破繭而出。

  登良路居中連接兩頭,讓人產生無盡聯想。它彷彿一條悠遠的文脈,把南頭半島的歷史與現實串聯起來。在這條文脈的搏動中,你可以從南園古村的解元祠體會國學傳統,從歷盡滄桑的南園小學感受西風東漸,從深圳灣畔的人才公園暢想無限未來。而透過這條文脈,又分明看見一片煙火人間。

  為了把握這條文脈,我想辦法查閱有關檔案資料,但所獲並不多。一是由於信息比較零散,二是有關記載偏重於政權更迭和社會變遷,很少從文化傳承上着墨。我只好一趟趟漫步在登良路上,從新舊雜存的建築、樹木、道路、街區中去感受和領悟。

  走訪南園古村,是必須做的功課。去南園村當然首先是為了尋訪與吳登良有關的人和事,重點是南園小學和登良碑。遺憾的是,登良碑已不見蹤跡,南園小學也已廢棄,成了一處待改造的危房。好在村裏還有不少老物件,古樹古巷古建築隨處可見,特別是解元祠裏對南山社學的介紹,讓我對當地文化的源遠流長印象深刻,無心插柳,不枉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