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財政穩健 關鍵要做大經濟「蛋糕」
嚴 剛 立法會議員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的諮詢工作正緊鑼密鼓進行中。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發表網誌指,有決心逐步把政府收支回復平衡。面對千億元財赤,政府考慮以什麼辦法來處理,財政轉盈需要多長時間,社會高度關注。推動實施量入為出收支平衡的穩健公共財政政策,是進一步強化市場信心、確保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穩定發展的其中一個重要關鍵。為此,政府須在充分考慮社會不同階層不同界別承受能力,特別是個別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並確保社會弱勢群體獲得適切的支援和基本公共服務的基礎上,開源節流,爭取早日達至收支平衡。
在政府公共開支因應疫情大幅增長的被動情況下,受外圍經濟大環境影響,政府主要的收入來源賣地及股票印花稅明顯未如預期,導致本財政年度或出現前所未見的逾千億赤字。當務之急,顯然是逐步把收支回復平衡,以期進一步增強本港可持續發展的信心。長遠而言,只有社會經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才可能有穩定的稅收來源。而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唯其更進一步全方位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融入國家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才能帶動本港社會經濟穩步增長與發展。因此,達至量入為出的公共財政目標,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推動創科產業發展
首先,加快「北部都會區」發展規劃,推動創新科技產業發展,形成南金融北創科的發展格局,以創新科技產業發展作為特區新動能新增長極。長遠而言,推動並形成具有競爭優勢的創新科技產業群,在進一步激活「兩制」優勢中的社會經濟要素的同時,拉動社會經濟持續發展,能夠為特區政府增加穩定的收入來源。
其次,加快拆牆鬆綁,增加股市流動性,並盡快全面撤辣,活躍地產市道。股市交易除受外圍市場因素的影響外,本港固有的諸多制度性限制,也是鉗制成交的其中一個原因。當局應積極與內地相關部門協調,大幅降低深滬港通投資門檻,鼓勵北水南下;推動盡快落實大宗交易(非自動對盤交易)納入互聯互通機制;鼓勵更多上市公司增設人民幣櫃台,提振人民幣櫃台的成交量。同時,全面撤除壓抑樓價的辣招辣稅,為地產市道鬆綁,激活樓宇買賣,樓市活起來了,賣地自然就會有高價成交,政府收入更會水漲船高。
更為重要的是,加快大灣區融合發展步伐,推動「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的進程,在發展差異化的具競爭優勢的產業的同時,能夠進一步將養老安老及醫衞康養等,向成本相對較低的灣區內地城市分流轉化,減輕本港用於公共衞生方面的龐大開支,在讓長者能夠獲得更為貼身照顧服務的同時,有助緩解持續攀升的本港公共醫衞開支方面的壓力。
控制公共開支增幅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提到,要加快全面落實「用者自付」原則,適當控制公共開支的增長幅度。本港公共醫療開支長期居高不下,並隨着人口老化等社會問題而大幅增加,單是醫院管理局(醫管局)的撥款,便由2021至2022年度的830億元大幅增加至2022至2023年度的921億元(包括904億元經常撥款),大幅增加11%,香港公共醫療衞生開支佔稅收的比例長期高居三成左右,是全球最高地區之一,這也意味着如何控制公共醫療衞生總開支,將會成為開源節流必須考慮的方向。以公院急症室收費為例,經2017年加價,現收費180元(只收回成本不足兩成)。現時住院費每晚120元,住足一個月,只需一般安老院月費的一半,也造成眾多老人藉詞長佔醫院病床的現象。因此,政府應積極考慮將急診室收費及住院費劃一加至280元,雖然仍不足以抵消成本,但卻能夠有效杜絕濫用公共醫療資源的同時,減輕公共醫療開支。
總之,政府開源節流的方法有很多,如何把握和諧穩定與持續發展之間的平衡度,確實考起當局的施政功底。以結果為目標,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培育新經濟增長點,把香港經濟的「蛋糕」做大,才能讓政府的收入來源更充裕、更多元、更穩定,也才能讓社會各階層更廣泛受惠。既然預料財赤將延續至2025/26年度或更長時間,短期內經濟周期難逆轉,在稅收難以大幅增加的情況下,在開源有限的情況下,節流嚴控開支就成了施政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