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與空間】「立體家訓」 歸來堂

  張桂輝

  歸來堂,是華僑領袖陳嘉庚生前「命名」的,坐落在東南海濱嘉庚故居之南,白石砌牆,綠瓦蓋頂,坐北朝南;由前後兩殿,以及雙側護厝組成。單層結構的歸來堂,既是典型的閩南風格庭院式建築,也是特色獨具的嘉庚建築。

  早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陳嘉庚先生就計劃修建「歸來堂」。其本意是——當海外親人回歸故里時,有個固定的落腳之地、簡便的聚會處所。可是,彼時集美學校、廈門大學恢復工程尚在緊鑼密鼓進行中。辦事一向分得清輕重緩急的陳嘉庚,覺得「不能先私後公」。遂將財力精力,都投入到集美學校、廈門大學的建設中去。1958年,陳嘉庚先生病重期間,立遺囑時曾交代:歸來堂建築費用,不得超過三萬元。

  1961年,陳嘉庚因病逝世,周恩來總理得知相關資訊後,認為陳老先生興建歸來堂的遺願意義重大,明確指示,要實現陳先生意願,要增加建築經費,要擴大建造規模,以作永久紀念。於是,撥出專用款項,提出明確要求:精心設計、從速施工。1962年7月,歸來堂如期竣工,建築面積4,000多平方米,由廳堂、拜亭、會客室、廂房和庭院組成。建築主體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宮殿式大廳堂,廂房配有方便海外親人歸來使用的餐飲起居設備。8月12日,陳嘉庚逝世周年紀念會在歸來堂裏如期舉辦。

  40年前,為紀念陳嘉庚創辦集美學校70周年,集美區在歸來堂南面建起一座佔地14畝的「歸來園」。園內,綠樹翠竹相映成趣,草地花壇相得益彰,石坪通道和諧相連。穿過歸來園,沿着方塊石磚鋪設的大道由北向南,一邊欣賞美景,一邊走向歸來堂。在歸來園中央部位,聳立着一尊陳嘉庚先生全身銅像——左手拿着禮帽,右手握着手杖,深邃而和藹的目光注視遠方。透過栩栩如生的銅像,彷彿看到當年意氣風發、銳意進取的陳嘉庚先生。雕像背後,是一堵石砌屏風;雕像前不遠處,立着一塊牌子,上面寫着:「陳嘉庚先生銅像,像高2.3米、重750公斤。銅像栩栩如生,彷彿陳嘉庚先生遠道歸來,風塵僕僕,看到集美學村教育蓬勃發展,心情無比喜悅。銅像背後,是一堵白色花崗岩砌成的屏風,上刻『華僑旗幟,民族光輝』八個金色大字,這是毛澤東主席對陳嘉庚先生一生的高度評價。此八個大字乃著名書法家羅丹所書,銅像則是著名雕塑家潘鶴教授所創作。」

  歸來園內,一方中英文對照的歸來園碑石簡介上寫道:歸來園是福建省、廈門市人民政府為紀念陳嘉庚先生創辦集美學校70周年之際於1983年興建的。佔地約10,000平方米。該園位於歸來堂正前方,二者連成一體……。偌大的歸來園,環境優雅,樹木蒼翠,百花爭嬌,早已成為八方遊客「打卡」的好去處。

  2023年,是陳嘉庚先生創辦集美學校110周年暨集美學村命名100周年。作為集美學校110周年校慶獻禮專案之一,自5月11日開始,歸來堂閉門修繕保養,歷時5個多月竣工。其內容包括:文物本體修繕、歸來堂復原、「嘉」風「嘉」訓展覽重新布展等三個部分。修繕復原工程,除了對建築內外進行修補、保養以及重新補色、粉刷之外,還對原回國僑眷接待宿舍進行復原,方便回來參加紀念活動的嘉庚後人、海內外校友瞻仰、追思。10月21日,歸來堂面向海內外集美校友、市民遊客重新開放。

  癸卯初冬,我又一次走進千米開外的歸來堂。置身其中,頓生耳目一新的感覺——歸來堂大廳右側,三塊「屏風」式展板上,黑底金字的《歸來堂記》分外醒目;大廳裏,擺放着一尊陳嘉庚的坐像,先生端坐在靠椅上,目視前方,雙手微屈,輕置腿上,一副深沉慈祥的模樣;西側幾間護厝裏,用大量圖片、文字、實物等,生動而具體地展現「嘉」風「嘉」訓的深刻內涵,令人觸景生情、肅然起敬。「嘉」風「嘉」訓展,分為「序廳」和四個篇章,主題分別為「民族遺產 文化傳薪」「潁川衍派 集美流芳」「華僑旗幟 家族榮光」「克紹箕裘 永世其昌」。西側廂房走廊柱子上,刻有陳嘉庚先生關於家庭教育、人生勵志的簡短語錄。如「人而無恒,終身無成」「欲成大事,先做小事」等,言簡意賅,意味深長。

  我在歸來堂內,邊走邊看,邊看邊想。情悠悠,思悠悠。陳嘉庚生前修建歸來堂的想法,是否從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獲得創意不得而知,但他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赤子之心,蒼天作證、盡人皆知。這位備受世人敬仰的華僑領袖,希望憑藉歸來堂,感召那些生活在南洋的華僑,思念家鄉,不忘故土,時常歸來,尋根訪祖。

  這次謁訪,除領略了《陳氏祖訓》內容,還見到了中國第一部家訓——周公的《誡伯禽書》。整個參觀過程中,穿着不同服飾,操着不同口音的遊客,絡繹不絕,接踵而至,時而駐足觀看,時而出手拍照,時而低聲交流。身臨其境,受其感染的我,從室外到室內,從歸來堂大廳到兩側廂房,一邊駐足觀看,一邊放飛思緒:人活世上,既不能數典忘祖,也不能忘卻來路。從這個角度講,歸來堂與其說是能工巧匠營造的特色建築,莫如說是嘉庚先生留下的立體家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