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合奏邊「掃腦」 浸大盼解互動之謎

◆通過佩戴「功能性近紅外光譜儀」,可測量演奏帶領者和跟隨者的大腦活動,研究音樂家之間「腦間同步」與演奏的合拍性。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通過佩戴「功能性近紅外光譜儀」,可測量演奏帶領者和跟隨者的大腦活動,研究音樂家之間「腦間同步」與演奏的合拍性。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參與者戴上「腦電圖儀」 實時監測腦神經元釋放的電場信號,以測量大腦在無意識下選擇某類食物,以及他們對選擇這些食物的認知控制及衝動。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參與者戴上「腦電圖儀」 實時監測腦神經元釋放的電場信號,以測量大腦在無意識下選擇某類食物,以及他們對選擇這些食物的認知控制及衝動。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生命科學成像中心揭幕 用腦部成像設施推跨科研究

  香港浸會大學昨日舉行「生命科學成像中心」開幕典禮,其間展示多項先進腦部成像設施,並介紹如何透過有關設備開展不同的跨學科研究,例如利用神經成像技術,區分出優秀的團隊領導者;了解音樂合奏中的協作行為、人體腸道菌群與飲食偏好、攝取及腦活動的關聯。校方希望中心可以支援不同範疇的學術人員,將尖端科技設備轉化為有影響力的研究項目,推動跨學科研究,開拓知識創造,並跨越文理學科界限。◆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鼎煌

  浸大「生命科學成像中心」設有多項先進腦部成像設備,以非侵入形式方法詳細偵測人體大腦活動,包括「磁力共振成像」(MRI)掃描儀,其強力磁場與無線電波,可產生身體內部結構的詳細影像,為不同器官組織提供關於解剖、功能和生理學數據;「腦電圖儀」(EEG)能紀錄腦神經元產生的電場信號,偵測腦神經活動的時間和頻率,可同時為多人提供互動檢查。

  至於「功能性近紅外光譜儀」(fNIRS)則能測量大腦血氧水平的變化,利用近紅外線偵測與神經活動有關的血流動力學反應,評估大腦的活動頻率;「經顱磁刺激」(TMS)系統是使用非入侵性的電磁脈衝刺激大腦特定區域,以抑制或激活大腦活動。

  「掃腦」問口味 原來研腸菌

  在先進設備支援下,浸大多個跨學科研究已啟動。其中浸大「生命科學成像中心」副總監余榮軍會將腦神經學研究與管理學範疇結合,透過MRI等腦部成像技術,結合真實模擬任務,識別出優秀領導者的神經相關機制,了解其思考模式。

  浸大物理系助理教授田亮會邀請對像接受大腦掃描,電腦屏幕顯示不同食物,研究對象要逐項回答「想」或「不想食」,系統會分析選擇食物時的認知控制及衝動。目前人體腸道菌群對飲食偏好的影響尚未明,

  田亮希望藉系統進一步了解兩者關係,而該研究項目也會收集研究對象的糞便樣本做宏基因組腸道菌群分析,有助了解肥胖等飲食相關疾病。此外,亦有學者藉助fNIRS,想了解音樂合奏中牽涉的腦間協作行為,以了解人類社交互動和合作的謎團。

  中心總監周昌松指,現時有關人腦結構與活動的了解仍相對有限,而中心關注的課題相當廣泛,包括神經管理學、神經營銷學、神經美學等跨學科範疇,期望藉助神經科學與先進成像技術,加深大眾對於社會科學、藝術、創意、人文等領域,以至其他對社會帶來深遠和實質影響課題的理解。

  盼獻力AI應用等領域發展

  浸大校董會暨諮議會主席陳鎮仁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訪問時表示,外界一般認為浸大是一所以文科為主的院校,而在特區政府致力發展創新科技的背景下,浸大希望推動跨學科發展,開創與創科相關科研的新天地,並為國家乃至世界推動如AI(人工智能)應用及藝術科技等領域的發展作出貢獻。

  浸大校長衞炳江致辭時表示,「生命科學成像中心」不僅是研究樞紐,更是浸大的神經網絡,會激發不同學科之間的互動,將神經科學與藝術、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與科技,以至更廣泛領域連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