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春》香港站收官 主創分享創作秘辛
由深圳歌劇舞劇院創排演出的舞劇《詠春》於日前登上香港舞台,數日來收穫觀眾熱烈掌聲。昨日(7日)下午的尾場後,舞劇總編導韓真、周莉亞,編劇馮雙白與一眾主演在演後談環節與觀眾見面,並與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院長陳頌英與香港舞蹈團藝術總監楊雲濤展開對談。現場觀眾亦熱切參與討論,有觀眾盛讚舞劇電影感十足,有人「嗑」起了葉問與永成的夫妻cp,更有8歲小觀眾真摯提問舞者學習武術的秘訣,其樂融融。\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草草
《詠春》將舞蹈與武術巧妙融合,台上舞者的身段韻味及凌厲招式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馮雙白分享道,自己20年前創作過《風中少林》,就感到舞武融合十分困難。當時的舞者打功夫不大像,便請來真正的少林武僧撐場演出,「但他們根本不聽音樂,動作全靠台上的師傅發號施令,好困難。」《詠春》的成功無疑讓馮雙白圓了夢,「舞者真正學了一年功夫,身體發生了巨大變化,出手有點模樣了。我估計韓真和周莉亞也認真學了,所以大家不要惹她們。」他打趣道。
舞劇融入很多電影元素,葉問的故事與葉問電影的拍攝過程雙線並行,馮雙白認為對創作者來說是極大考驗。「舞劇不說話,要講清楚兩個東西,如此之難。」他表示,選擇葉問的故事融入詠春拳,是為了表達中華武術的精神不在於「打遍天下無敵手」,而在於其博大精深和人文關懷。「葉問掛上『詠春堂』的匾,要開館將中華武術傳播給所有人,這是葉問在香港做的真正驚天動地的事情。而劇組的拚搏,也傳揚了人文精神,二者重合了。年輕觀眾喜歡也是因為看到每個人都可以踏上這一步,開一扇門,見眾生見自己。這是中華武術非常精髓的東西。」
拳拳到肉 塑造凡人英雄
韓真則認為,舞台就是天馬行空開拓想像,雙線並行為書寫葉問帶來新角度。「劇中燈光師大春如此平凡,但在葉問落寞時卻照亮他的身影。武術在電影中已經有了很多書寫,我們希望提供自己的立場,劇裏的每一個人都是平凡人,所有人都可以在自己的武林中成為自己的英雄。」
舞劇在舞美及道具上極具巧思,旋轉舞台的運用帶來時空交錯的立體呈現。周莉亞介紹道,《詠春》的舞台變化都精確到每個時間碼,「所有的氣口都經過成千上百次反覆合成。」
這次香港演出,由於舞台比原始舞台小,團隊研究了全球39個不同劇場的技術參數,將整個劇的布景舞美機關都按比例縮小,這個縮小版也將成為舞劇2024年世界巡演的版本。「我們希望作品有非常完整的狀態,而不是為了適應不同的劇場來取捨遷就。」周莉亞說,「舞台縮小,舞者也要適應。這個過程中遇到很多困難,要保證演出起來沒有任何變化,但其實變了很多。」
縮小版帶來和原版不同觀感,馮雙白就分享道,在香港演藝學院觀演,感覺氣場很集中,葉問的甩汗都看得清清楚楚,感覺強烈。
即將開始國際巡演
香港舞蹈團近年來亦嘗試將武術融入舞蹈創作,舞劇《凝》就是舞團耗時三年,糅合中國舞蹈和武術的藝術呈現,其選段《靜聽松風》更於2023年底榮獲第十三屆中國舞蹈「荷花獎」。
香港舞蹈團藝術總監楊雲濤大讚《詠春》成功解決了劇與舞的關係,「看完覺得原來舞台比電影更有魅力。」舞劇中,當光亮起,渾然天成,但背後實則是精密的呈現,「但它又是當下的,這個直觀的感受無法被取代。」他又表示,武術值得被當作我們的文化基因去開發,《詠春》所展現的,正是文化自信。
《詠春》已經巡演了超過100場,並即將開始其國際巡演。韓真認為,舞台是活的,每一場都保持高標準才能使其常演常新。「做藝術的人都要有一點精神潔癖,就是每場都要像第一場。」周莉亞則分享,《詠春》演了那麼多場,每場演出導演組仍細緻跟場,並交流意見,「對觀眾來說100場是個數字,但是對演員和台前幕後來說其實是一場場硬仗。」俗話說,十年磨一戲,有着這種磨戲精神才造就了《詠春》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