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子的故事

  羊咩

  餃子是一種簡單美味,深受大眾喜歡的佳餚,薄薄的餃子皮,包着的餡料可葷可素,包好之後待水滾後下鍋,煮至餃子一隻隻浮上水面即可,還可加入鮮湯或配上麵食,撒上葱花更可口。

  有說餃子跟人的耳朵有關係,兩者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到底有何關連?

  據說是跟女媧造人和東漢時期的醫聖張仲景有關。傳說女媧用土造人,但一到寒冬,人的耳朵很容易因凍掉下,故女媧在人的耳上穿線,另一端則讓人咬着,防止耳朵掉落。因普通話「線」與「餡」同音,故寒冬吃有餡的餃子,便成為一個習俗。此外相傳餃子古稱「嬌耳」,東漢末年,各地災害頻生,加上天寒,多人患上「爛耳病」。醫聖張仲景遂用麵皮包成耳朵狀,再將一些驅寒的藥材和切碎的羊肉剁成餡料,下鍋煮成「袪寒嬌耳湯」分給病人,他們吃後果然痊癒,故有民謠「冬天不端餃子碗,凍死耳朵沒人管」呢!

  餃子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叫法與形狀,如在廣東會稱為「雲吞」、「抄手」是四川的叫法、而在台灣與閩南地區,則有「扁食」的名字。至於「餛飩」是混沌的諧音,在江浙一帶十分流行,為「混沌」命名的,相傳是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在春秋戰國期間,吳王夫差打敗越國後沉迷歌舞享樂,荒廢國事,餐餐山珍海錯也吃至厭膩,西施便入廚包了餃子,吳王品嚐後大喜,急忙問這食物的名稱,西施心想這昏君天天渾渾噩噩,不理朝政,便隨口回應:「混沌」,從此「餛飩」一詞便在民間流行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