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茶遊記:褪去喧囂享平靜

◆噶丹·東竹林寺 作者供圖
◆噶丹·東竹林寺 作者供圖

  良 心

  奔子欄的佛教文化底蘊深厚、氛圍濃厚,一個鎮的境內有藏區的兩大著名寺院:噶丹·東竹林寺和書松尼姑寺。從香格里拉獨克宗古城出發,沿滇藏公路向西北方向行駛在過往的茶馬古道,馬鈴聲恍如隔世卻又宛若耳邊。歲月或許已經抹掉了茶馬古道的部分痕跡,但親身行進到這裏時會發現,不管我們在或者不在,茶馬古道其實一直都在那裏,不悲不喜。行駛約100多公里,翻過白馬雪山埡口,車子在蒼茫的山巒之間穿行,頭頂如棉被般的雲層漸漸化開,變成半臂薄紗。突然一座巍峨壯觀的寺廟出現在群山之中的山坡懸崖之上。遠遠望去,白牆金頂,褐窗赤土,平頂樓房鱗次櫛比,在灰黑的大山之中顯得格外醒目。這就是號稱與獨克宗古城噶丹·松贊林寺齊名的噶丹·東竹林寺。這是在德欽縣奔子欄鎮的書松村境內。書松村在白馬雪山和金沙江之間,附近有梅里雪山、白馬雪山和瀾滄江大峽谷等景區,自然文化景觀極具特色。由於東竹林寺地處白馬雪山背風凹處金沙江河谷延伸部分,雖然海拔高達3,000米,但「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傳說很久以前有一位高僧雲遊至這塊風水寶地,看上了這裏如金字塔般形狀的大山,認為那是神的化身,所以在此地立廟朝奉。當地信眾據此認為東竹林寺是滇西最早的藏傳佛教發源地。一千多年以來,東竹林寺和奔子欄土司聯袂治理着金沙江沿岸的這個區域,演繹着璀璨的歷史文化。

  東竹林寺始建於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原名「沖沖措崗寺」,意為仙鶴湖畔之寺,初建為藏傳佛教噶舉派寺院,建寺初期僅有僧侶16人。1674年,「沖沖措崗寺」參加了噶舉派舉行的反對格魯派的運動。運動被鎮壓後,五世達賴喇嘛洛桑嘉措命令德欽的三座噶舉派大寺改宗格魯派。「沖沖措崗寺」與7個小寺合併,被五世達賴賜名為「噶丹·東竹林寺」,意為成就「二利」(利己利人)之寺。後來東竹林寺又得到朝廷恩准,每年為皇上舉行祝壽法會一次,享受皇糧大米100馱。清朝皇帝不僅在財經、供應等方面給子照顧,還賞賜象徵某種特權的招貼、匾額和封誥。五世達賴還從理塘派來洛珠活佛任住持,使寺院威望漸高。寺院經多次維修、擴建,五世達賴時期已有可容2,000多僧人跌坐誦經的鍍金銅瓦大殿。至清末發展到住寺僧侶700多人,活佛10人,成為康區「十三林」大寺之一,也是德欽縣境內格魯派三大寺中規模最大的寺院,號稱「康南名剎」。

  東竹林寺在文革中被毀,1985年在迪慶州和德欽縣政府資助下重建,寺址由書松村西南方約3公里的山腰遷至村東南面。重建後的東竹林寺,整體布局和松贊林寺一樣,建築群落依山勢疊壘而上,布局合理,井然有序。遠遠望去,藏式平頂房鱗次櫛比,赫牆排列,褐窗密布,宛若一座城鎮。寺院建築群主要由正中的大經堂和周圍環繞的一圈僧舍構成。位居中央的大經堂為四層土木結構建築,82根合抱大柱成網狀密布,輝煌莊嚴。僧舍拱衛四周,底層是全寺喇嘛誦經之處,有強烈的立體感和凝聚力。大殿正面供有格魯派始祖宗喀巴及其弟子達瑪仁清和一世班禪克珠傑像(俗稱「師徒三尊」),兩側是釋迦牟尼、觀世音、文殊、度母、普賢等佛和菩薩像。第二、三層分別為經堂、佛殿,以及堪布(掌教)唸經和起居的靜室。各層內外都裝潢富麗,彩繪紛呈,加上宗教藝術瑰寶——雕塑、唐卡、壁畫的裝點,更顯得金碧輝煌,氣氛莊嚴肅穆。

  二樓新塑的強巴佛高6.8米,頭部直到第三層,臉形豐滿,形象逼真。覺臥拉康(釋迦牟尼佛殿)的佛像高約10.5米,銅質鎏金,佛冠及前胸綴滿珍珠寶石,這是拉薩色拉寺所贈。有一尊金身像缺了一隻耳朵,據僧人介紹,「文革」期間寺裏一位老喇嘛把這尊金像背到山洞裏藏起來,金身佛像雖躲過一劫,但一隻耳朵卻在山洞中被老鼠咬掉了。真是在劫難逃!

  東竹林寺被稱為是金沙江干熱河谷裏的一座博物館。寺內收藏並可供人瞻仰的藏族文物及佛教藝術珍品多不勝數。各色唐卡、刺繡、經書、佛像、度母像等,都是平時難得一見的珍品。鎮寺之寶是主殿三層經堂內的「立體壇城」。三座珍貴的「立體壇城」分別是密集金剛、喜樂金剛和大威德金剛的道場。壇城上鑲嵌有天珠、瑪瑙、紅綠松石等珍寶,是康藏地區唯一的立體壇城。

  二層平時緊鎖着的小經堂裏有兩幅唐卡特別重要,據帶領參觀的僧人莊重地說,這兩幅很神秘的唐卡已有幾百年歷史,唐卡上面有宗喀巴大師的鼻血,所以特別珍貴。一般人是不能碰它們的,更不能掀開看,否則不是莫名其妙地死掉就是變瘋。從前有個導遊悄悄掀開了一角,結果大殿的坐墊全都自己翻了個兒。還有一個僧人偷偷打開看了一眼,走出寺院沒多久就瘋了。

  東竹林寺還有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文物是覺沃佛像。覺沃佛,也稱覺悟佛,是佛祖釋迦牟尼佛十二歲等身像。說起覺沃佛像,還有一個漢藏友誼的歷史故事。據說唐朝文成公主出嫁西藏松贊干布前,請求唐太宗將供在長安皇家寺院開元寺的國寶——印度國王贈送的釋迦牟尼佛12歲等身像帶到吐蕃。這尊釋迦等身像,就是現今供奉在拉薩大昭寺的覺沃佛像。釋迦等身像被文成公主帶去吐蕃後,他的蓮花座卻留在了開元寺內。而在文成公主出嫁前,藏王松贊干布派大臣噶爾東贊到長安向唐朝求親,帶了一尊用六公斤黃金塑造的綠度母像獻給太宗皇帝。唐太宗見到這尊面帶微笑、婀娜多姿的綠度母坐像時,心生歡喜,立刻下旨供奉在當時最大的皇家寺院—開元寺內。後來唐太宗到開元寺禮佛,看到空着的釋迦蓮花座,正尋思再在上面供哪尊佛像好。寺內供奉的綠度母聖像突然開口說話:「皇上不必供奉其他佛像,就由我來代釋迦牟尼佛度化眾生吧。」於是,寺院就將這尊綠度母像供奉在了原釋尊的蓮花座上。綠度母聖像能夠開口說話,聲名迅速傳遍神州大地,前來朝拜者絡繹不絕。

  與松贊林寺相比,東竹林寺的規模不大,遊客或信眾也並不多。如此反倒讓古寺增加了幾許清幽的味道。走近東竹林寺,肅靜莊嚴的氣息撲面而來。心靈褪去了喧囂,浮躁慢慢消散,變得平靜而安寧。俗話說佛門清淨,但現在的佛門卻是大多紅塵滾滾,像東竹林寺這樣有文化底蘊的幽靜之處自然少有人青睞。常規的香格里拉旅行線路,很少推薦東竹林寺,因為這裏着實缺少商業和打卡消費之客。但當地藏胞卻極力推薦這塊寶地,因為在他們心中,這裏比網紅打卡之處價值更高,地位也更加尊崇。在這裏古老的石板路上,前來參拜的每個藏民臉上都顯現出無比的虔誠,他們深信這裏隱藏着數百年的佛陀故事與信仰,也堅信這裏隱含着他們美好的祈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