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日常/無盡,又何來無力?\米哈

  生活有各種各樣的無力感:注意健康,卻得了病症;努力工作,卻被裁員;與人為善,卻被人在背後說三道四;趕時間,卻剛好遇不到的士;需要資訊時,手機網絡卻不給力;準備出門,卻找不到鎖匙……

  令我們感到無力的事可以有千萬種,但歸根究底,無力感的本質是什麼呢?古羅馬斯多葛主義哲學家愛比克泰德(Epictetus)舉例說:「有位歌手在家中唱歌時毫不焦慮,卻在登上舞台後緊張不安。即便他的嗓音出色,演出也有高水準」,但他就是不能自拔地焦躁起來,失落於站在舞台上的無力感。為什麼?這是因為「他不只想唱得好,還想博得滿堂彩,而這超出了他的控制範圍。」

  人類的痛苦往往來自於無可掌控的事情,無可掌控有時基於誤判自己的控制範圍,但多半來自於事物不斷變化的本質。無力,源於失控,也源於我們誤以為自己有能力去控制某事某物。我們何以化解這源於世事無常的無力感呢?蘇軾的覺悟可以給我們一些指引。

  北宋神宗元豐年間,蘇軾被貶到黃州。某夜,他與客人泛舟賞月,一邊欣賞江水之美,一邊悲怨生命有限而世事無常。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然而,哪怕水會奔逝,月有圓缺,人又可否換一個角度來接受這樣的變化呢?

  蘇軾說道:「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換言之,要是從事物變化的角度來看,天地萬物的確不曾有一瞬間的永恆,但要是從事物不變的角度來看,萬物與我本是無窮。

  江水恆流,明月依舊,變的只是表象,而本體何嘗有變呢?蘇軾提醒我們,以這超然的角度看人間,一切都是恆久而無窮。人不擁有什麼也不可能失去什麼,沒有什麼可以控制,也沒有什麼可以失去,同時就沒有恐懼、沒有失落、沒有無力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