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見錄/「假裝存錢法」\胡一峰

  存錢是一件痛並快樂的事。要把錢存下來,就必須打消一些購物、娛樂的念頭,而購物和娛樂據說正是刺激多巴胺的最有效方法;不過,當你真的存夠一筆錢時,那種成就感又會讓人無比快樂。只要不像《儒林外史》裏嚴監生那樣臨死前還要存下一根燈草,養成存錢的習慣無疑是值得肯定的。

  存錢除了需要恆心和狠心,還需要技巧。那麼,怎麼存錢最有效呢?我記得網上推薦過不少「無痛存錢法」。把一個月的收入分為若干份,放進不同的信封裏,每個信封裏放多少,根據自己情況而定,但必須確保其中一個裏的錢是用來儲蓄的,這部分錢雷打不花。這其實是定投理財的原始版。

  最近又有人發明了「假裝存錢法」,所謂「假裝」不是說假裝存錢而是給自己假定一個消費的情境,實際上卻不花。比如,假定這個周末要去吃一頓大餐,算一算吧,餐費和交通費各是幾何,然後把這部分錢存起來,假裝已經吃過這頓「精神大餐」啦。網友親測,最有效的情境是懷孕。網上某女士介紹經驗,假裝自己懷孕了,按照孕期,計算該購買哪些東西、花多少錢,存起來,直至假想中的「寶寶」呱呱落地。當然,這齣自編自導的「懷胎十月」戲一朝分娩的不是人類幼崽,而是一筆不小的存款。

  腦洞大開的網友們想出了千奇百怪的情境:假裝自己是生活在養老院的闊奶奶,是穿越到異國他鄉的打工者,甚至是流亡的落難公主,按照劇情設定,把每天的花銷或收入存起來,還有人把自己的存錢劇本發布在網上,根據網友意見調整情節線。於是,存錢化身劇本殺,節儉和娛樂這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概念結合在一起,儲蓄這個曾經秘而不宣的話題變成一場大張旗鼓的社交秀。對此,有人不以為然,我卻以為值得肯定,儲蓄是對未來的投資,用虛擬的辦法把錢存下,通向的卻是真實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