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園/岳飛自稱「鵬舉」?\蓬山

  內地《咬文嚼字》雜誌公布了去年「十大語文差錯」。其中一條是,電影《滿江紅》中,岳飛手書遺言:「鵬舉絕筆。」這一錯誤相當隱蔽。唯其隱蔽,也就有普遍性。如某話劇裏,李白吟誦:「我李太白惟詩惟酒……」

  古人有名、有字,還有號。岳飛,字鵬舉;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名以正體,字以表德,號以寓懷」。「名」是正式的ID。「字」用來闡發「名」,二者有緊密的意義聯繫,或引申,或同義,或反義。岳飛字鵬舉,「鵬飛萬里」,就是引申關係。韓愈字退之,名與字意思正相反。「號」則用來表達志趣性情,更為隨意些。

  在應用場景上,名、字、號都不同。「名」最正式,地位也就莊重起來。外人若直呼其名,就顯得冒犯了。只有長輩,比如刺字的媽媽,可以直接喊岳飛的名。同僚、朋友、下屬都只稱其字「鵬舉」,表示不敢稱其名,以示尊重。就是上司、老師,雖也可喊下屬、學生的名,但一般也都給面子而稱其字。

  反過來說,當自己寫信、發言時,則應留「名」,表示本名並不尊貴,是自謙的態度。諸葛亮《出師表》起筆是「臣亮言」。若岳飛、李白用「鵬舉」「太白」來自稱,那等於妄自尊大,認為別人不配見自己的名,太不禮貌了。皇帝是天子,當然直呼臣子的名,如武則天喊「狄仁傑」,若某次稱字喊「狄懷英」,則是莫大恩寵。「號」就隨意多了,數量也不限,自己他人都可用。蘇軾自稱「老坡」,外人稱「坡公」,都沒關係。

  有點奇怪的是,《三國演義》裏張飛、趙雲自稱「燕人張翼德」「常山趙子龍」,這都是字。但細看就會發現,這僅出現在兩軍叫陣時,不是社交場合,所以用社會上流傳最廣、認知度最高的「字」來壯聲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