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高水平保育 高質量發展

  維港航道繁忙,遊船川流不息,但誰能想到,維港水下也是別有天地?香港城市大學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昨日發布海底生態系統研究報告,在維港五個重要地域發現35種珊瑚以及其他生物,這充分反映維港海底生物豐富的多樣性。優良的海洋生態環境是寶貴的資產,香港社會要處理好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係,將生態優先提升到更高層次。

  維港海域一度污染嚴重,海水有臭味。當時人們認為污染源來自珠江,但實地調查發現,本港排放才是罪魁禍首。特區政府其後推出淨化海港計劃,停止在維港大規模填海,維港水質得以逐漸變好,一度停辦的渡海泳亦已恢復多年。今次城大以現代科技探測維港海底,發現35種珊瑚,包括黑珊瑚、石珊瑚、八放珊瑚,其中16種過去只存在於擁有潔淨水域的香港西部,今次在維港屬首次發現,這是維港水質變好、生態系統可自我修復的有力證據。

  作為全港首個研究維港生態系統的項目,城大的研究團隊使用了全新的水下測繪技術,能夠全面了解水下棲息地及其健康狀況,透過分析這些棲息地的空間分布和覆蓋範圍,可有效觀察其變化,並提出針對性的措施,以保護和保存維港獨特的海洋生態系統。

  不少人認為發展和保護是一對難以調和的矛盾,發展經濟,無可避免要破壞環境,更有人提出「先破壞、後保護」。然而,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環境保護和發展經濟不是對立關係,而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把生態保護好,把生態優勢發揮出來,才能更好地實現高質量發展。香港推動高質量發展,綠色低碳、生態優先正是其中的應有之義。

  在保護包括海洋在內的生態環境方面,香港有相當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但本港破壞及污染環境的事件仍然時有所聞,一些區域的海水仍有臭味,反映本港對工業及生活排污的淨化設施有必要進一步提升,現有的生態保護制度和機制亦需要時常檢視,不斷完善。在維港之外水域進行的填海工程,需要設立嚴格的保護標準,將對海洋生態的影響減至最低。

  保護海洋生態不僅是政府的責任,更是全社會的義務。大家要共同努力,共襄盛舉。毋庸諱言,香港社會存在獵奇和羊群心理,哪裏發現新景點、新物種,群起而趨之,往往釀成災難。遠的有龍脊曾被外媒評為「亞洲最佳遠足徑」之一,結果打卡者蜂擁而至,龍脊被踐踏得溝壑縱橫;近的有去年夏天西貢海域發現布氏鯨魚,一時間大批好事者租船追蹤,務求一睹鯨魚真容、拍得靚相,最終搞到鯨魚浮屍水面。從其身上的新舊傷痕來看,被觀光船螺旋槳多次擊中的可能性甚大。缺乏應有的保育,任由破壞,對生物多樣性而言是災難性的。如今公眾得知維港水下有鮮艷奪目的珊瑚,會不會再次吸引好事者深潛?會不會有商家乘機搞深海遊?這不能不令人擔心。

  此次在維港海底發現35種珊瑚,是一個很好的契機,提醒我們,加強保育,就是在保護我們切身利益。要進一步完善保育工作,加強教育提升市民保育意識,同時加強執法。更重要的是全社會都把保護好生態當作自己的事,不僅自己不搞破壞、保護好,還要勇於與破壞生態的行為作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