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字水】持杖長者獲優待 敬老傳統延孝道

◆ 圖為安徽出土的青銅「鳩杖首」。 資料圖片
◆ 圖為安徽出土的青銅「鳩杖首」。 資料圖片

  筆者幾年前剛退休,適逢新冠疫情,多留家中、少外出。到疫情過去,筆者已夠65歲,也領到一張「長者咭」,即歡天喜地出外多走走,享受那「長者二元乘車優惠」。事實上香港的交通費用貴得驚人,一程車動輒要十多元,比起內地60歲以上可免費乘地鐵,待遇差得遠了。

  中國向來注重孝,有言:「孝悌忠信」、「百行孝為先」……《論語》中也有論孝之道,很多古代皇帝也聲稱:「以孝治天下。」至於今日香港做得夠不夠、足不足?還有待考量。

  今日看到一篇考古的文章,介紹的是西安博物館所珍藏的一支「錯金銀鳩鳥杖首」,閱後讓人相信,古人所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確不假。「鳩杖首」即是老人家用的柺杖的杖首部分,可由青銅鑄造,或木質、或玉質,下鑲入木棍、鐵棍。手杖古已有之,雅稱「扶老」。

  「王杖」贈予古稀老人

  這件「鳩杖首」產於西漢時期。在漢代,這種特製的鳩杖又被稱為「王杖」,因是皇帝特意賜給長壽老人使用的。但為什麼要做成鳩首呢?原來古人有一種觀念,認為鳩鳥是一種不死之鳥。而「鳩」與「九」諧音,有永久之意。漢代以孝治天下,先是漢宣帝時,給80歲以上的老人家賞賜鳩杖;漢成帝則把賜杖的年齡降為70歲,正好像我們的「樂悠咭」,年齡降為60歲一樣。

  不過另有一傳說,記於漢代學者應劭的《風俗通義》。其中說到,當年漢高祖劉邦被項羽打敗,危急中躲於灌木叢中。當時正好有隻斑鳩鳥落在樹上,不斷鳴叫。項羽追兵來到,以為樹下無人,否則鳩鳥不會那麼自由自在地鳴叫,於是離開。有了斑鳩的掩護,劉邦終於脫險。等到劉邦當了皇帝,為了紀念這隻不同尋常的鳥,所以做了鳩杖用來幫助行走不便的老人。不過這種神化說法並不可信,因為根據出土的文物,早在漢以前就有鳩杖贈長者的做法。

  在重慶忠州博物館也收藏了一件漢代銅製鳩杖首,長14.3厘米、寬4.5厘米、高9.6厘米。鳩杖屬長彎嘴、突眼、長尾,鳩爪蜷曲,置於筒外兩側,似抓握狀。頭以下身体刻飾羽毛,筆法細膩,栩栩如生。漢廷規定,老人家拿着這王杖,代表有一定的身份和權利。

  《後漢書·禮儀志》記載,漢明帝在位期間,曾主持一次祭祀壽星的儀式,還安排了一次特殊的宴會,與會者是清一色的古稀老人,普天之下只要年滿70歲,無論貴族還是平民都有資格成為漢明帝的座上客。盛宴之後,皇帝還贈送酒肉穀米和一柄做工精美的手杖。

  長者待遇同官吏

  早在西周時期,人們早已有將鳩杖作為禮物饋贈長者之俗。根據漢墓出土的文物《王杖詔令冊》,在漢代正式頒布了王杖制度,明令規定,古稀以上的老人由國家給予福利和特殊待遇。長者夫妻若無子女奉養的,可經營酒類生意,一律免稅。享受的待遇與「六百石」的官吏相同。如果有人毆打欺侮持杖老人,將以大逆不道之罪論處,可說比今日的「虐老罪」重。

  1958年,漢墓出土了兩柄鳩杖。木製的杖柄早已腐朽碳化,但杖頭的鳩像因有漆膜保護,歷經1,800多年仍光亮如新。另外,在甘肅武威發現一批漢朝竹簡,上面記載了若干案件。第一樁說的是汝南平民王姓男子,毆打持杖老人,被判斬首棄市,足證《王杖詔令冊》所言要以大逆不道之罪論處,確有其事;第二宗說的是一位小官吏,因一位持杖老人有觸犯法律的嫌疑,便擅自扣留老人,雖然沒有毆打,結果也被處以極刑,斬首示眾。

  在《新唐書·玄宗紀》中,仍有記載唐朝丁酉年,於京師的含元殿,曾宴請一些八九十歲的長者,並賜送鳩杖。清代昭槤的《嘯亭續錄·千叟宴》更記下:「乾隆乙巳,純皇帝以五十年開千叟宴於乾清宮,預宴者凡三千九百餘人,各賜鳩杖。」

  中國孝治天下,福澤萬民,一根鳩杖,向我們清晰地展現了中國古代的老人的權益和保障。從古至今,中國的福利制度一向以敬老為先,以期「老有所養」。

  ◆雨亭(退休中學中文科教師,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