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揭維港擁35珊瑚物種

◆城大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團隊首次對維港的海底生態系統進行調查。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城大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團隊首次對維港的海底生態系統進行調查。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城大揭維港擁35珊瑚物種。 城大圖片
◆城大揭維港擁35珊瑚物種。 城大圖片

  發現年輕珊瑚證水質改善 製海底生物地圖減損害

  維港兩岸風景如畫,是其中一個最能代表香港的特色景點。不過,原來藏於維港之下的海底風光,更是別有洞天。在特區政府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資助下,香港城市大學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團隊首次對維港的海底生態系統進行調查,發現高達35種固着性表棲生物物種,包括4種黑珊瑚物種、16種石珊瑚物種和15種八放珊瑚物種。團隊更在佛堂洲地區首次發現了高密度扇貝,並觀察到如短吻粗吻海龍和青高海牛等標誌性的海洋生物。負責人指是次還發現一些年輕珊瑚,是維港水質得到改善的有力證明,團隊並以新穎的水下測繪技術製作維港海底生物地圖,既讓政府管理作為參考,亦與公眾和船隻運營商共享地圖,以減少對珊瑚的損害。 ◆香港文匯報記者 姬文風

  城大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陳荔昨日介紹,是次項目涵蓋了維港的自然海岸線,並包括將軍澳附近和香港島的東部地區,採用創新的水下測繪技術全面評估了該地區的棲息地狀況。「我們平常不會留意維港水底的狀況,更不會知道當中有生物存在,也就不會保護它們,今次研究就是希望讓大家都能看到它們的存在。」

  他續指,團隊利用專業的水肺潛水員,繪製維多利亞港內硬珊瑚和軟珊瑚棲息地的地圖。當中包括使用海底攝影設備對自然底棲棲息地進行初步篩檢,水下資訊系統進行水下地圖繪製,以及地理資訊系統和珊瑚面積估算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他說:「有關技術使我們能夠全面了解水下棲息地及其健康狀況。 透過分析這些棲息地的空間分布和覆蓋範圍,我們可以隨時間有效監測其變化,並提出針對性的措施,以保護和保存維多利亞港的獨特海洋生態系統。」

  佛堂洲揭逾10公頃底棲生境

  根據調查結果,研究團隊確定了五個重要的底棲生境位置,分別為黑角頭燈塔、佛堂洲、魔鬼山、香港海防博物館和青洲。 值得注意的是,在佛堂洲發現了面積最大的底棲生境,面積約為10.42公頃,相當於14.6個標準足球場大小,其次是黑角頭燈塔,約3.25公頃。

  陳荔表示,是次發現包括青高海牛在內的標誌性的海洋生物,「都是需要擁有乾淨水質,才能夠生活繁殖的。」同時研究共發現高達35種固着性表棲生物物種,亦突顯了海港地區底棲生境的恢復潛力以及海洋生態系的修復可能性。團隊未來會建立網頁,公開海底地圖和發現的物種名單,提升大眾對海洋生態環境的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