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中議會倡三招:識別通報、應對跟進、保持關注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金文博)面對學生精神健康問題,前線教師應如何處理回應?津貼中學議會主席李伊瑩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提出「三部曲」建議,首先是「識別及通報」,由教師透過平時上課、平常接觸、學生社交平台等作觀察,以及通過學生周記、恒常分組面談等溝通,識別學生是否有異樣。而學校可設WhatsApp平台或班級群組,讓學生有需要時可隨時聯絡老師,亦可由家教會幫助設立家長群組,提供緊急諮詢或轉介予學校。

  其次是「應對和跟進」,李伊瑩指應善用班主任、特殊教育需要統籌老師、社工、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社福機構人員等分工協作,提供不同程度上的輔導和支援服務;同時加強「學生守門人」的訓練,增加同儕間的支援,如舉辦表達藝術治療工作坊,或建立網上匿名留言板支援服務等。

  此外「保持關注」亦十分重要,李伊瑩指,學校應營造開放、尊重、仁愛和正向積極的氛圍及文化,並提升學生解難和抗逆能力,及增加家長支援和輔導,亦可舉辦親子興趣班或活動,建立更和諧的親子關係;同時亦須提升學生自身對精神健康的意識和知識,學習處理負面情緒的方法,幫助學生建立更良好的生活和運動習慣,保持身心靈健康。

  前線中學教師詹漢基則提到,當今學生更習慣在網絡、朋友圈訴心聲,表面愈是喜怒不形於色的學生,或許早已滿腹牢騷,甚至「有冤無路訴」,老師想要察覺同學的不妥比從前更困難。不過,他強調,識別學生的情緒問題,前線教師責無旁貸,例如可從學習態度開始,一旦發現平常勤奮的同學一改常態,功課字跡變潦草,上課老是趴在桌上,或者凡事提不起勁,就需要主動嘗試了解其情況,以便作進一步跟進。

  詹漢基說,班主任和學生關係通常較緊密,可從學生資料初步了解其監護人和家庭背景,亦可從學生周記中的生活細節看到端倪,如有學生寫道,周末見到爸媽覺得很高興,這或意味着他平時並非與父母同住、甚至是分隔異地,如教師多積極與有需要的學生聊天,除可得知其困難,更可讓其轉達其他同學的情況,掌握更充分的資訊以便作相應跟進。

  他認為,學校層面亦需要有一定的強硬政策,如規定每名學生繳交雙周記、指定每年家訪次數等,並推動班主任與駐校社工有更多的聯繫溝通,以全面掌握學生的情緒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