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散為器/「文化糧倉」\馮愛枝

  許多劇院都有自己的雅號:悉尼歌劇院外形猶如乘風出海的白色風帆,有「船帆屋頂劇院」之稱;巴黎歌劇院裝飾富麗堂皇,被稱為法國「小凡爾賽宮」;中國國家大劇院呈龐大橢圓形,被北京居民昵稱為「蛋殼」。二○二三年十二月底正式開放的北京藝術中心,因設計靈感來自京杭大運河河畔的通州古糧倉,而有「文化糧倉」的別名。

  北京藝術中心靜卧京杭大運河南岸,擁有歌劇院、音樂廳、戲劇場和小劇場四個室內劇場,總建築面積達十二點五萬平方米。它由國家大劇院負責運營,與國家大劇院、台湖舞美藝術中心共同構成「一院三址」的格局。

  為提高劇場使用率,北京藝術中心歌劇院的舞台和國家大劇院相似,劇目可以快速從兩個劇院轉場演出。歌劇院天花板造型仿造中國傳統藻井,裝飾祥雲紋飾,寓意團圓美滿、喜慶吉祥。在觀眾席,有近一百五十支音箱組成的內地最大的沉浸式擴聲系統,能夠提供最好的聽感與沉浸聲效。

  北京藝術中心音樂廳有一個與維也納金色大廳同一品牌的管風琴,被視為「鎮廳之寶」,可以細膩地演奏多種風格的音樂。這裏的觀眾席為歐洲「山地葡萄園」式的分區結構,保證每個座位的聲效比較均衡,讓指揮、樂手與觀眾更加親密。

  北京城市圖書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與北京藝術中心毗鄰,三大建築同時開工,歷經四年建設,今次又一起正式開放,共同構成新的文化地標。北京城市圖書館超高通透的玻璃幕牆與自然融為一體,低頭可看書、抬眼即觀景;大運河博物館猶如「運河之舟」,北側如船隻堅實厚重,南側似巨帆高高揚起。

  剛剛過去的元旦前夕,北京藝術中心奏響第一個新年音樂會,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琵琶演奏家吳玉霞等藝術家攜手獻上一場獨具民族風韻的新年音樂盛宴。不過,筆者在現場注意到,有不少觀眾當日遲到,於音樂會演出半小時後方才到場。「文化糧倉」易建,但吸客準時入店「取糧」的文化,還需慢慢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