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地觀察】葉偉信以娛樂片起家

  湯禎兆

  電影評論學會為葉偉信策劃影展,因為成名作之一《旺角風雲》無法找到放映版權,唯有在網上作免費放映,於是邀請我為作品先作導賞推介。我想到當年的熱情力薦,無論是自己以後設敘事,又或是好友龐奴用Cult Film理論分析的文章,其實上網也不難搜索,所以擬先擱下文本分析的導賞,反而想從今天的時代意義角度下,去談談葉偉信作為方法的可能性。

  所謂方法,自然是對新一代無論是電影工作者又或是觀眾而言,而背後的前設均屬年輕一代。時為1996年,《旺角風雲》是葉偉信的第二齣導演作品(其實處女作《夜半一點鐘》同樣神采飛揚,絕不可錯過),當年為人注目的新導演並不多,鄭保瑞直至1999年才起家立戶;至於郭子健更是後來才加入葉偉信的創作團隊成為編劇,甚至晚至2007年才以《野·良犬》出道。

  對比今天的新導演熱潮,林森、劉國瑞、陳小娟、何爵天、卓亦謙和李駿碩等等,其實勢頭更加不成氣候。但今天縱目觀之,葉偉信及鄭保瑞均可謂已「升上神台」,究竟有什麼值得借鑑呢?

  有人傾向用學院派去形容今天的新導演群,而葉偉信及鄭保瑞則屬紅褲子的最後一代,從而勾勒不同時代的取材方向及風格差異。那自然有背後的理據,但我傾向同質同疇地視同乃新導演為最大共性。從素材出發,的而且確今天新導演傾向社會言志式作品,而當年的葉導則以娛樂類型片起家,而我確信後者才是新導演的木人巷正途——當然表面因由乃後者才是以電影作為娛樂事業中安身立命的基本要素,正如杜琪峯所言香港導演中只有王家衛及許鞍華可逆水行舟,但請留意前者早已拍出《旺角卡門》,充分說明非不能也實不為也的超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