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精神健康問題不容輕視

  劉仲恒 放射科專科醫生、團結香港基金顧問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不少長者和慢性病患者曾因出現嚴重的肺炎、急性呼吸系統疾病,以及隨後出現的多器官功能障礙而死亡。因此,當時不少人對於肺炎的嚴重性和對死亡的恐懼產生了焦慮和恐懼。這些焦慮不僅出於對自己健康的擔憂,同時也害怕失去親人和對生活不同層面的憂慮。筆者認為,疫情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大家的心理健康,給人們留下了永久的印記。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統計數據,從2020年初到2022年4月,全球有逾620萬人死於疫情。醫護人員在面對精神壓力方面首當其衝,基於工作性質,他們無可避免地要接觸病人,面對有可能把感染傳染給家人的可能性,再加上長時間值班的壓力和經常面對住院病人的死亡,都加劇了他們的焦慮。

  醫護人員以外,一般市民的日子也不好過。曾出現個人防護裝備供應短缺,讓不少人為了口罩而疲於奔命。為了減低感染的機會,各國政府又實施了嚴厲的隔離措施。普羅大眾要面對的精神壓力有多大,可以想像。

  現在香港生活雖復常,但疫後焦慮、情緒低落的問題卻少有人提及,僅去年就發生了多宗跟精神健康有關的不幸事件。這個問題必須解決,因為光是生活日程回復正常並不足夠,如果大家都帶着精神困擾重投生活,那猶如一個巨大的定時炸彈。港人必須擁有健康的精神面貌,才能全力投入重建疫後生活的工作。

  最近,特區政府綜合了20多條熱線,推出政府全資的「情緒通」18111支援熱線,為不同年齡、背景的市民提供一站式的支援服務,筆者對此非常贊同。精神壓力不容忽視,在精神不穩定的時候找人傾談非常重要,能讓情緒受困的市民即時獲得情緒方面的紓緩。情緒穩定下來,自然能避免不幸事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