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金融強國」目標 市場需由「融資」升級為「投資」
提振A股行情,除了經濟基本面,同時還需制度發力。中國人民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吳曉求去年12月份在多個場合強調,建設金融強國,意味着中國資本市場要逐漸成為全球重要的財富管理中心,當前距離這個目標還有較大差距。他認為,首先要改變資本市場就是融資市場的理念。資本市場要為社會提供很好的財富管理機制,變成投資市場,資本市場應該是財富管理市場。
註冊制需堅持三個條件
因此吳曉求認為,必須對現行更有利於融資的制度、政策、規則進行改革,使中國資本市場從融資市場轉型為投資市場。「現在的資本市場只是一個融資市場,必須轉向投資市場,這就需要改革,需要走註冊制之路。」而在註冊制實施過程中,還必須堅持三個條件:即透明度、中介機構的公允性、嚴格的法治保障,如果這三個條件缺失,註冊制會出現大問題,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的資本市場要做徹底的制度改革。
2023年,監管層在制度改革方面頗為着力。中證監8月發文《證監會統籌一二級市場平衡優化IPO、再融資監管安排》,指出「對於存在破發、破淨、經營業績持續虧損、財務性投資比例偏高等情形的上市公司再融資,適當限制其融資間隔、融資規模。」不過,業內認為相關制度改革應進一步向縱深推進。
投資者利益保護仍要加強
私募基金知仁投資投資總監徐磊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直言,中國資本市場制度漏洞還有不少,這些漏洞在市場上行的時候不明顯,但在跌市過程中,制度上的漏洞、先天存在的問題就會不斷暴露、放大,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資本市場是一個以融資主導、大股東強勢的市場,中小投資者利益未有得到充分保護,對大股東融資行為的監管還有很大缺陷,大小非減持、轉融通減持、新股IPO高價、財務潤色、利益輸送等漏洞,都在市場下跌過程中被放大。
量化交易雖然被視為2023年市場殺跌的罪魁禍首,但徐磊認為這只是制度漏洞很小的一方面,更應關注的是,一些具先天交易優勢的機構投資者利用制度上的不公平來收割中小投資者和長線投資者。至於經濟數據、政策利好是不是能給出市場見底的信號,他堅稱,如果制度上沒有解決,就還沒到「喊點位」的時候,當務之急是把制度漏洞趕快堵上。
徐磊還擔心,資本市場過度承擔了社會融資需求。「比如光伏行業中,很多企業並不缺錢,融資是為了把市場上其他參與者『幹死』,通過在資本市場融資後『燒錢』,將產業鏈內卷。這個融資給它幹嘛呢?它實際是拿着這些錢去打價格戰。不但最後讓投資者買單,還把產業生態鏈弄壞,導致光伏產業越來越向傳統製造業靠近,這才是資本市場的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