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旅業應找準定位 爭取高質市場
本港除夕煙花匯演等跨年活動結束後,大批內地旅客凌晨滯留數個小時未能過關離港,跨境巴士站及港鐵站大排長龍,引起議論,保安局表示會跨部門檢討安排。檢討無疑是必要的,除了本港的接待和跨境交通疏導能力外,旅遊業的定位和產業政策重點也應納入檢討事項,從而在不過夜內地遊客成為趨勢的情況下,為業界爭取有效生存和發展空間。
隨着大灣區一體化的不斷深入發展,區內人員往來數量龐大。除夕夜復辦跨年倒數維港煙花音樂匯演大受歡迎,吸引逾47.9萬人於維港兩岸觀看,當日內地訪港旅客的數字為22.3萬,創2023年的單日最高。而昨日亦有大批北上消費的港人返港,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巴士站出現人龍。
正如部分立法會議員指出,跨年活動後凌晨內地旅客趕往過關,反映他們遊港模式已改變。不但如此,內地遊客的消費模式亦在改變。有除夕當日抵港的上海旅客表示,十年前來港主要為購買奢侈品和電子產品,如今兩地消費差距收窄,這一趟他主要是想來感受節日氣氛;亦有人表示最多只會買一些手信,沒有太大購物慾望。
事實上,隨着內地經濟崛起,物質豐盛、電商發達,過往大部分香港旅遊業優勢正不斷削弱,甚至消失。本港地貴租貴物價貴,樣樣皆貴,想以廉價吸引內地遊客留港過夜及振興旅業並不實際,亦不符合大灣區發展的城市分工。因此,本港相關方面必須加強市場調查,除了掌握一般的統計數字,例如各地來港人數、酒店入住率等,還需具體了解各區不同階層旅客的消費能力和消費結構變化,掌握他們把錢花到哪些地方,從而制定更精準的形象定位,推出更符合需求的旅遊活動,以滲透各種國際旅遊消費市場,並進行更有效的宣傳推廣,吸引高質遊客來港消費。
營造良好的旅遊大環境,是香港成功建立旅遊勝地形象的一大法寶。本港應持續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以加大旅遊業吸引力和發展規模,類似昨晨大批旅客滯留難以離開的情況自然不會再度出現,如此才能增強對各地高質遊客的吸引力,旅遊業得以重新快速健康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