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日常/見微而知著的蜜蜂\米哈

  生活學的日常習作是觀察:觀察生活的美好、觀察自身的感受、觀察人與人的互動,見微而知著。

  「見微而知著」出於北宋文學家蘇洵(即蘇軾、蘇轍之父)的《辨姦論》,他寫道:「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著。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人人知之。」

  簡言之,事物有必然的趨勢和結果,道理自有正確的答案,而冷靜的人可以從細微的現象與變化中看到未來,見到月亮周圍有光環,即想到要颳風,見到石上返潮濕潤,即想到下雨。

  但,蘇洵又提醒我們,即使是賢者也有察覺不到身邊世事的時候,這是因為「好惡亂其中,而利害奪其外也」,意思是喜惡的情感攪亂了思想,利害的考慮支配了判斷。以現代的說法,這就是「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蘇洵生於一○○九年,五百多年之後,英國哲學家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才出世,及後被稱為「確認偏誤」的提出者,他寫道:「人們一旦採取了某種觀點……思考時便會試着找出所有能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於是忽略了應該要注意到的細節。

  作為西方古典經驗論的始祖,培根跟蘇洵一樣強調「見微而知著」,同時指出必須以理性推論平衡之,他在《新工具論》寫道:「實驗者猶如螞蟻,只會搜集和利用材料;推論者宛如蜘蛛,運用自有材料織網;蜜蜂則採中庸路線,從花園和田地的花朵收集材料,接着將其吸收、轉化為自身的能量。」

  培根續寫:「哲學探索與蜜蜂的工夫無異,哲學家不會單純仰賴思考的力量,也不會一下就把自然環境與機械實驗獲得的素材儲存下來。我們會思考、理論並消化材料,最後才把它轉成知識。」

  「見微而知著」是起點,在此之上運用理性、邏輯、判斷、辯證,才能從現象看到秩序,看到道理。又說,當我重讀培根的文字,見微而奇想:難道這位英國哲學家曾有幸受到了前人蘇洵的啟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