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齣充滿創意的《托斯卡》

◆《托斯卡》。香港歌劇院提供
◆《托斯卡》。香港歌劇院提供

  香港歌劇院今年製作的第三齣歌劇,是浦契尼的《托斯卡》。這部歌劇早年有個更貼切的中文劇名,叫《紅伶血》,因為圍繞全劇的中心人物托斯卡所產生的是連串的兇殺、槍決和自殺,三個主角逐一暴烈地死去,似乎在控訴羅馬在法國大革命時期是一個黑暗殘暴的時代,讓走出劇院的觀眾慶幸平常生活的寶貴,這大概就是此劇一個多世紀以來在全世界廣受歡迎、上演不斷的主要原因吧?至於劇中的詠嘆調更是不脛而走,早已成為初涉歌劇者耳熟能詳的曲目,《為了藝術,為了愛情》和《星光燦爛》,歌劇迷大概對每一句的演唱都能聽出優劣了,所以每一次再看此劇,就是要看看有什麼新花樣。

  三聲銅管樂的巨響和弦接連奏出,拉開了此劇大幕,只見台前有一層層薄紗,當中是一個發光的碩大圓環,如同一個相框框住了台中央——那裏有一個腳手架,整個舞台是新穎而不同凡響的,讓我看得精神一振。可惜逃犯安哲洛提的出場,身穿普通西裝的扮相減少了戲劇張力——因為他這個重犯,警察局長親自出馬全力追捕,才造成了這整場的悲劇:警察局長邂逅了十八歲的歌唱新秀托斯卡,立刻被她的美貌天真和過人的才華迷到「唔知老豆姓乜」,發毒誓就是拋棄天主也要得到她!所以這個逃犯雖然只出場五分鐘,但他必須很重要,否則劇中的三個主角就死得太冤枉了。現在的他是日常衣着,而不是戴着斷開的手銬腳鐐,但我原諒了導演這小小的過失,因為這晚的扮演者黃日珩的演唱,展示了極有分量的功架——比起演唱俱佳的警察局長扮演者斯古拉,他更有戲劇性色彩和威風,而前者的形象更像個狡猾的經紀商而已。

  但必須承認,導演的創新立意是大膽的,尤其在第二幕,警察局長的官邸被厚厚的上下黑邊擠壓成費里尼電影的黑白空間,彷彿是漫畫式凸顯了局長的罪惡勾當。尤其是三個戴着大主教帽子的爪牙,輪番供他差遣,如同揭秘了幾位外星生物在地球的活動,看到他們戴着甲蟲般的帽子踽踽而行,仿似爬行動物在地底活動,我不由為導演的隱喻哂然一笑。

  走筆至此,不得不說一下指揮的卓越表現了!這個第二幕是整齣劇的重心,它描述了托斯卡由不為所動到親睹愛郎慘受酷刑,因為洩露了安哲洛提的藏身處而被愛郎嚴詞責罵,最後為了挽救被判死刑的男主角而允以委身警察局長,孰料最後關頭在史卡皮亞吃完晚餐的桌上發現一把切肉尖刀,終於在局長大人軟硬兼施的逼迫下爆發反抗的怒火,一刀刺死了他的整個過程。這裏面音樂上有許多轉折,甚至是彷彿時間上凝固的休止,所以一般看第二幕是感到噩夢般漫長的;但是這次的指揮家Yves Abel實在是一位大師,他駕馭的第二幕緊湊輕捷,主要是他對浦契尼運用Leitmotif(主導動機)的音樂手法了然於胸,張弛有度地以彈性節奏完成了實際很繁複的第二幕。香港管弦樂團的演奏也非常給力,奏出來的樂聲細緻華麗響亮,可以想見Maestro Abel是多麼地得心應手。

  我看的這一場女主角由俄羅斯女高音Anna Nechaeva擔綱,她是我看過的《托斯卡》(保守估計有10次)中少有散發青春魅力的女主人翁。那首《為了藝術》的詠嘆調,女老倌們不免唱來聲音淒涼苦澀,她唱來卻撥動心弦、溫柔動聽,折射出一個純真而富女性美的心靈對人世間一切的熱愛。這也是浦契尼對往日美好生活的緬懷,Nechaeva小姐唱來如綴一串珍珠,有一種奇美的光澤,着實居功至偉。史卡皮亞的演唱者斯古拉也相得益彰,唱作俱佳,只是扮相上不像1800年的警察局長。男高音拉赫雖然演唱得很賣力,但他的聲音太抒情,在一些戲劇性的段落就不夠出彩了。另值得一提的是牧童,這次竟真的找一位大概未足10歲的女孩(陳穎怡)唱Boy soprano,雖然臨場表現不穩,卻也難能可貴,初顯香港兒童合唱團的成果了! ◆文:蕭威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