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用好AI 說好香港故事

  左圖:首場研討會嘉賓,左起為陳雷、郭一鳴、吳德祖、黃煜及主持人王峰。右圖:第二場研討會嘉賓,左起為袁文貞、黃錦輝、黃曉敏及主持人王妮娜。
  左圖:首場研討會嘉賓,左起為陳雷、郭一鳴、吳德祖、黃煜及主持人王峰。右圖:第二場研討會嘉賓,左起為袁文貞、黃錦輝、黃曉敏及主持人王妮娜。

  第二場研討會的主題為「善用人工智能說好香港故事」,來自教育界、傳媒界的人士圍繞人工智能如何影響新聞報道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們均認為傳媒從業者應該學習如何用好人工智能,從而節省更多時間進行有創造性的工作。

  人工智能助力分析及研究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立法會議員黃錦輝表示,隨着人工智能的普及與升級,人們的創作模式產生了改變。ChatGPT的橫空出世更令教育界對於它是否可以在教學中使用產生了爭論。他認為,互聯網在普及過程中亦曾受到同樣的質疑,但如今已經成為學術研究的重要工具,他相信這也是人工智能的必然發展趨勢,因此非常鼓勵學生使用人工智能進行研究,但需要明白應該如何使用。

  黃錦輝解釋,進行科學研究需要經歷查找資料,分析資料,選擇與研究對象相匹配的內容,發表自己的意見等幾個步驟,如果使用人工智能生成作業,不僅內容沒有創新性,同時也會影響學生的研究能力。不過,人工智能可以用來進行對比研究,如了解不同作者的論文風格,所以人們在使用人工智能前,更重要的是教會它如何思考。如今,人工智能已經可以根據簡單的元素生成新聞報道,新聞從業者亦應思考如何向人工智能提出問題,才會得到一個好的答案,以保證新聞質量。

  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全媒體新聞中心總編輯黃曉敏表示,大文集團早前推出六個虛擬主播,這些虛擬主播雖然可以替代傳統主播從事一些程序性、流程化的工作,但傳統主播的個性依然無法體現出來。大文集團推出六位虛擬主播,也是希望利用他們的不同特質進行不同題材的新聞報道,同時希望滿足不同群體的喜好。

  黃曉敏認為,人們不應對人工智能產生過度焦慮,因為每個人的競爭力都來自於自己的個性,不用擔心人工智能取代人類的工作,它只會取代不思考、懶惰的人。他表示,隨着人工智能發展,傳媒的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都會隨之改變,業界應該思考如何用好新技術,取代程序性、流程化的工作,而投入更多時間進行創新。他建議利用人工智能,提升中國正面論述在網絡海洋中的比例,講好中國故事與中國香港故事。

  香港樹仁大學應用數據科學系主任袁文貞認為,未來每個人都應該具有利用人工智能進行創新的能力。她表示自己日前曾前往華為ICT學院參觀,見到學院與不少高校合作推出不同課程,而這些課程的設置並不只是為培養IT人才,更是希望向全民普及人工智能技術。

  袁文貞相信,未來每一個傳媒人不僅需要處理與報道有關的日常工作,亦要掌握人工智能技術。因為ChatGPT的誕生只是一個開始,未來還將不斷有新的人工智能技術出現,傳媒從業者需要學習如何利用好這些技術為自己服務。

  香港珠海學院新聞傳播系兼職講師王妮娜表示,目前業界急需能夠把數據運用及新聞學相結合的講師。她認為新聞從業者正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但壓力不是人工智能帶來的失業焦慮,而是未來傳媒人要有不斷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