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保障勞工權益 為發展添動能

行政長官李家超明日將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多個團體抓緊最後時機表達意願。工聯會昨日請願,要求政府全面檢視本港人力資源政策,加強勞工保障。過去社會上一直存有誤解,以為勞資之間是此消彼長的關係。但研究和各地實例均顯示,改善勞工待遇,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既能大幅降低醫療福利支出,亦有助收窄貧富分化,提高生育和人口質量,刺激消費,為經濟發展創造動力。現屆政府過去一年在多項勞工政策有所突破,期望新一份施政報告有更多着墨,為社會和諧發展增添更多新動能。
香港經濟整體基調持續向好,經季節性調整的最新失業率為2.8%,就業不足率亦維持於1%的低水平。但實事求是地說,香港在勞工保障方面與不少發達經濟體、甚至與內地相比仍有頗多不足,特別是最低工資和標準工時等方面,都令社會人口、就業質量、教育、醫療和基層向上流動等政策連帶受損。工聯會理事長黃國昨日表示,香港正面對勞動力不足,教育及培訓工作未能與產業發展匹配,人力需求錯配嚴重,窒礙經濟發展,政府應想方設法改善就業質素,穩步增加行業的薪酬待遇,盡快落實最低工資一年一檢,取消外判制度 ,加強託兒服務,增加在職母親免稅額,釋放更多婦女勞動力等。
平心而論,本屆特區政府上任後,對基層家庭和勞工保障花了不少精力並取得突破,在最低工資和職安健修例等方面,都令勞工階層境況有一定的改善,但仍有很多改善空間。目前失業數字雖然低,但社會的貧富懸殊現象依然十分嚴重,而且勞工的工作時數多年來一直是全球之最。過度勞累不但令市民無暇業餘進修自我增值,城市競爭力受損,也令年輕人約會異性的時間和生育意慾大減,消費力不振,勞資雙輸。
因此,當局應善用行政主導權,在發展經濟時做好經濟增長紅利再分配。資本主義制度之下,商家遠比勞工能應對時勢和逆境,勞方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處於弱勢,因此需要政府果斷介入協助勞工的就業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藏富於民,讓勞工有閒暇照顧家庭和自我增值,堅守民生底線,加大對低收入階層的幫助,這樣才能縮窄貧富差距,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