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程/打卡流花古蹟 探尋開放故事

  熱熱鬧鬧的第134屆廣交會正式拉開帷幕,世界各地的客商紛紛而至,琶洲成為關注焦點。這樣的熱鬧場景,曾經在流花地區上演過無數次。

  唐代詩人劉慎虛在《闕題》寫道:「道由白雲盡,春與青溪長。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

  詩句中描寫的正是廣州流花路的美景。流花路上的流花湖,傳說曾有一木橋,因宮女晨起梳妝時,將隔日殘花擲於水中而得名「流花橋」。廣州人也因此將此片區稱為流花地區。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流花路119號正是廣州舊體育館。廣州舊體育館旁邊,在1955年由著名建築師林克明主持設計了中蘇友好大廈,首屆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在此開幕。

  當改革開放的大門打開,流花地區日漸熱鬧起來。1984年由港商合力投資的中國大酒店正式建成開張。至此,廣交會展館、東方賓館、流花賓館、友誼劇院等建築群被選為「羊城八景」之一,享有「流花玉宇」的美稱。

  從此,那個被周恩來總理命名為「Canton Fair」的廣交會,以及舉辦廣交會的中蘇友好大廈,成為海絲文化的當代演繹。

  今天的遊客,可以圍繞流花商圈遊覽,重溫廣州這段自古至今的貿易之路,體味城市建設的發展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