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味歷史建築

  圖:細味歷史建築
  圖:細味歷史建築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

  從般咸道往上走,路過港鐵西營盤站C出口,沿着柏道繼續走,可以看到聖士提反女子中學的校牌。學校的主樓樓高4層,呈米白色,斜尖的黑色屋頂為其標誌。這黑色屋頂採取中式瓦面的結構,讓主樓頗具中西合璧的意味。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與作家蕭紅有着密切關係。這間百年名校曾是法國醫院開設的臨時救護站,在蕭紅生命的最後日子裏,為躲避日軍,她輾轉於養和醫院、瑪麗醫院,最終在此處逝世。據端木蕻良所言,蕭紅的骨灰有一半埋葬在聖士提反女子中學的一棵樹下。

  西營盤社區綜合大樓

  如今的西營盤社區綜合大樓曾在1939年至1961年間用作精神病院,因此也被稱為「舊精神病院」。大樓的立面成L形,較長的一邊面向高街、較短的一邊面向東邊街,白色的花崗岩讓大樓在高街的眾多舖面中別具辨識度。其中,寬闊的拱形遊廊、下方的粗琢花崗石塊的細節保留着早期巴洛克式的建築特色。

  大樓於1892年落成啟用,最初為醫院人員住所而設。選址在此則是基於這裏遠離喧囂的皇后大道,環境清幽。1906年,大樓東端沿着高街往東向上擴建,以容納新增的護士,擴建部分的外牆亦經過精心設計。

  隨着社會對精神科服務的需求與日俱增,加上青山醫院1961年正式啟用,大樓被改為日間精神科門診部,後於1971年遷出,直至1998年重建為西營盤社區綜合大樓。

  救恩堂

  救恩堂位於高街和西邊街的交界處。因建築巍峨聳立於半山,成為港島西區的地標之一,2011年被評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教堂由當時著名的建築師事務所「公和洋行」以鋼筋混凝土建造,外表以仿哥德式風格,以高聳設計為特色,搭配尖頂塔樓與尖拱窗戶,造成教堂聳立雲霄的視覺觀感。

  為了解決地段處於斜坡之上的難題,建築師將地台往上提升。其中,最高聳的鐘樓設置在靠近第三街的位置,當人們從西邊街來到教堂時,視覺上能更直觀的感受建築的高聳挺拔。

  正街

  正街是香港斜度最高的街道,又被人稱為「長命斜」,站在高處,可以看到兩側高樓大廈的中間,有一線海景。不少遊客會於落日時分乘坐扶手電梯在此處打卡,惠康的標誌牌、人行橫道、港鐵標識等港味元素攝入鏡頭。從斜路向下走去,街市、超市、理髮店、快餐店好不熱鬧。

  沿着正街一路下行,生活氣息愈發濃厚。有人背着布袋在街邊買菜,也有三五好友相約到街邊餐廳吃飯。在這個小小的立體街區內,每時每刻都能看到人們為生活而努力的身影。

  山道

  若想要打卡香港電影拍攝地,山道不容錯過。張國榮、梅艷芳、萬梓良等主演的《胭脂扣》就曾在此處取景。

  天氣好的話,在下午三點來到這裏,站在山道的高處,邂逅一場傍晚的「落日飛車」。蜿蜒曲折的地勢、港味十足的叮叮車、密集的窗戶和狹窄的大樓,彰顯都市的魔幻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