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足家庭教與練/想退而不「憂」 需盡早正確理財\林昶恆(Alvin)
近期不少人對滙豐發布的首份《生活質素報告》議論紛紛。該報告指出香港受訪者平均希望在60歲退休,但超過七成受訪者表示準備在退休後繼續工作,當中67%的受訪者指繼續工作的原因是想增加財政安全,而40%認為是為繼續享有團體醫療保險保障。
該報告亦指出,本港受訪者表示需要約860萬元才能擁有舒適的退休生活,而受訪者表示按目前儲蓄,離目標仍需要約637萬元,差距達74%。至於退休後的生活,報告提出香港人關心的最主要問題包括身體狀況轉差、通脹和醫療成本上升。為應付退休生活,香港受訪者指他們主要依靠個人儲蓄,其次為投資收入和退休儲蓄計劃。
香港不用交高稅率,所以針對退休的社會福利不多,亦沒有法定可以提取足額退休福利的年齡,因此大家都會期望早退休。
我認為60歲是一個理想的退休年齡,因為身體狀況仍然容許進行不少需要有體能要求的活動,例如行山、跑步及去旅行等。但有趣的是報告提到有七成受訪者退休之後仍然打算繼續工作。雖然報告沒有清楚解釋真正有需要為生活而工作,還是只是希望趁有能力多儲蓄。這種退休後繼續工作是否屬於一種新常態呢?
另外有四成人退休後繼續工作是為了獲得團體醫療保障。可能是退休前依靠公司團體醫療保障,但退休後需要自己付款的話,保費不便宜或是身體已經出現問題而不能買到個人醫療保險。這一點正是為現在仍然在職及有公司團體保障的人士的一個警號,要趁自己健康時早些安排好個人醫療保險,否則到將來退休後,身體狀況變差,到時想買也買不到了,而往往那時是容易出現疾病及意外的階段。
善於利用時間與複式效應
860萬元不是一個小數目,而我比較關注的重點是報告說這個金額能夠令受訪者擁有「舒適」的退休生活,但「舒適」的定義是什麼呢?我認為這是一種心理問題多於真實的量化分析,不能夠一概而論。我父母那一輩的人,相信沒有多少人退休時會有這筆金額,但他們都一樣享受退休生活,不會因沒有數百萬而不高興。這類型的推算在世界不同角落都有發生,但不要因為覺得金額太大,感覺不可能達成而放棄為退休準備,我相信只要能夠管理好回報及支出期望,採取正確理財策略,再加上盡早開始,運用時間及複式效應,不論最後的數字是多少,都能夠有舒適的退休生活的。
(作者為家庭理財教育學會會長及認可理財教練,任何查詢可發電郵到info@ffei.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