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地醫護加強合作市民受惠

  陳正寧 醫生 香港島各界聯合會專業事務委員會副主席 香江聚賢衞生專業人才委員會主任

  早前醫管局推出的「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建基於兩地醫療團隊在疫情期間的成功合作經驗,進一步拓展兩地醫護交流的闊度和深度,參加計劃的內地醫護人員按機制在香港註冊後,獲安排加入醫管局團隊,為病人提供日常臨床服務。首輪從廣東省共引進10名醫生、70名護士及3名中醫專家,展開為期一年的交流。「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促進兩地醫護合作、互相學習,實現互取所長、共同進步。參與交流計劃的內地醫護本身已是專業精英,經培訓後很快投入工作,兩地醫護合作無間,有助於減輕香港醫護的工作壓力。交流計劃令兩地醫療合作和大灣區互利發展邁出重要一步,未來計劃在交流人數、參與專科範圍、交流模式及臨床診療科研等方面將持續加強,而且會實現恒常化。

  香港醫生人手嚴重短缺,多年來一直未能解決。根據2017年的資料,香港註冊醫生為14,290人,每1,000個人口對醫生比例為1:1.9名。據2021年發表的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整體醫生及護士人手短缺問題最嚴重,預計到2030年公營醫療體系的護士人手短缺超過3,000人。在三年疫情肆虐期間,醫護人手問題也再次暴露出來,特別是第五波新冠疫情令香港公營醫療系統一度瀕臨崩潰邊緣,幸得廣東省醫護人員緊急馳援,暫時緩解了公營醫療系統人手不足的燃眉之急,令香港安然渡過疫情危機,有效保障了市民的安全健康。

  行政長官李家超發表施政報告亦提到,特區政府現在正研究海外和內地醫生來港執業。放寬其他地區的醫護人才來港就業已經刻不容緩,而相關的政策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也有落實,比如現在香港最多人討論的就是參考新加坡的做法。新加坡有引入海外醫生免試制度,其中醫生需要從認可的海外醫學院畢業,並同時在新加坡醫學委員會批准的高級醫生監督下執業2至4年,表現滿意才可申請註冊正式的職業牌照。據了解,新加坡的免試名單中包括內地清華、北大、復旦和上交大醫學院等幾大院校。

  香港公營醫療系統的制度、服務質素和護理專業培訓,都達到國際水平。據日前有參與計劃的內地醫生分享在港工作心得時表示,兩地醫護人員的工作習慣確實存在一定分別,比如慣用藥物的規格不同,香港習慣使用英文做病歷紀錄,而內地則多數用中文等,但整體醫學程序和原則都是一致的,僅是處理方式上有些微差異,但並不會影響團隊合作。另外,公立醫院醫生每天使用的醫管局臨床管理系統(Clinical Management System, CMS),備受內地醫生欣賞。

  事實證明,來港交流的內地醫護迅速熟悉香港公立醫院的運作,與本港醫護合作無間,有效分擔工作,紓緩香港公立醫院人手不足的壓力。兩地醫護人員透過交流學習,互相取長補短,以精湛專業的服務照顧病人,保持香港公立醫院的優質服務,將會令全港市民受惠。而且有助促進兩地醫護人手及臨床服務產生協同效應,將會提升香港公營醫療系統的工作效率及帶來新思維,對提升大灣區的整體醫療服務質素大有裨益,更有助加強香港和內地醫療服務的融合,提升醫療服務質素。香港公營醫療系統人手不足的難題得到明顯改善,受惠的必然是患者和廣大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