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署善用水力太陽能發電 夠558個三口家用一年

◆ 擬建於新界東南堆填區的太陽能板發電系統。
◆ 擬建於新界東南堆填區的太陽能板發電系統。

◆ 左起:席宇、陳安儀 香港文匯報記者廣濟  攝
◆ 左起:席宇、陳安儀 香港文匯報記者廣濟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廣濟)今年7月全球多地錄得破紀錄高溫,香港亦於9月接連經歷十號風球和世紀黑雨,全球變暖問題日益嚴重,碳中和刻不容緩,水務署為配合特區政府2050年碳中和目標,提早部署安裝屯門濾水廠水力發電系統及水塘浮動太陽能板發電系統,在提供優質食水的同時,運用可再生能源為部門提供部分用電量,上述兩個項目目前每年產生的總電量相當於558個三人家庭的全年用電量。

  屯門濾水廠水力發電系統是全港首個水力發電站,第一期和第二期工程已分別於2013年5月及2017年2月完成,水務署機械工程師陳安儀日前帶傳媒參觀時表示,海拔20米高的屯門濾水廠,水源來自大欖涌水塘,兩者水位差產生的壓力將水通過近7公里的輸水隧道輸送至濾水廠,「過往輸水後的剩餘壓力是利用控制閥消除多餘能量,而該項目則通過渦輪機回收水壓剩餘能量,用於發電。」

  陳安儀解釋,屯門濾水廠水力發電系統共兩個機組,產生250伏電壓,再通過電源轉換器及變壓器轉為11,000伏的高壓電,並接入電力公司提供的高壓電纜中,產生的電力約為該廠全年用電量的7%,去年生產150萬度電,相當於450戶三人家庭的全年用電量,減少1,000公噸碳排放量,同時亦減少該署電費開銷。

  水塘浮動太陽能板發電系統是水務署另一項可再生能源利用項目,水務署電機工程師席宇表示,該系統由搭載與水面浮動平台上的光伏太陽能板吸收太陽能,轉換為電能後經潛水電纜輸送至附近用電設施,在水底則有錨固系統進行牽引固定,令該發電系統能夠抵禦颱風等極端天氣影響。此外,該系統具有不佔用土地資源、水冷提升發電效率、減少水塘水分蒸發以及減低水中藻類滋生的優點。

  浮動太陽能板發電系統早在2007年已在全球各地試驗使用,水務署因應香港山多地少的特徵,分別在石壁水塘(2017年完工)、船灣淡水湖(2017年完工)以及大欖涌水塘(2022年完工)使用,每個項目佔水塘總面積約1,100平方米,設計功率為100千瓦,每年產電量約12萬度,相當於36個三人家庭全年用電量,供水塘附近抽水泵房及空氣壓縮機使用。

  該系統設計時亦參考水塘生態環境,採用最適合的形狀及材料,務求全面做到環境友好,例如石壁水塘採用長方形、船灣淡水湖採用船形,以及大欖涌水塘的圓形,席宇說:「希望太陽能板發電系統盡量減少對周邊自然風光的影響,同時水面浮板材料亦符合國際標準,對水質無影響,而太陽能板所採用的材料亦不會反光造成光污染。」

  新界東南堆填區擬建太陽能板發電系統

  特區政府的《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最主要目標是在2035年或之前不再使用煤作日常發電,增加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至7.5%至10%,其後提升至15%,長遠在2050年前達至淨零發電的目標。席宇表示,水務署擬於2026年內,於船灣淡水湖再加建擁有5兆瓦發電功率的浮動太陽能板發電系統,另外新界東南堆填區擬建發電功率為10兆瓦的太陽能板發電系統,兩個項目每年發電量約等於4,800個三人家庭的年總用電量。席宇指出,「未來水務署會持續發展相關計劃,目標在2035年後,提高每年可再生能源總發電量至1.6億千瓦時,約等於整個部門(水務署)用電量的15%至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