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年前的今日,毛澤東題贈《大公報》 「為人民服務」

1945年9月20日,毛澤東主席為重慶《大公報》報館職工題寫「為人民服務」。「為人民服務」是《大公報》永遠不變的宗旨;「立言為公、文章報國」是《大公報》創刊至今的堅持。
《大公報》自1902年創刊以來,一直走在新聞最前線,服務讀者,服務民眾,服務國家。新時代新征程,大公報銳意創新發展,與時並進,已從傳統媒體邁向新媒體領域,大公報已實現報網融合,社交媒體後來居上,臉書接觸人數超過440萬,影響力持續擴大,成為愛國愛港傳媒旗艦。\大公報記者陳淑瑩
毛澤東最早提出「為人民服務」這一概念,有據可查是在1939年2月就《孔子的哲學思想》一文致信張聞天進行探討,毛澤東認為儒家「是仁於統治者階級而不仁於大眾的;勇於壓迫人民,勇於守衛封建制度,而不勇於為人民服務的。」而為《大公報》題寫「為人民服務」,既是毛澤東第一次在延安之外題詞,也是他第一次言簡意賅、精粹凝練地用這五個字題詞。
在1926年由吳鼎昌、胡政之、張季鸞「三駕馬車」接手後,《大公報》聲譽日隆,成為全國報界翹楚。
上世紀30年代,《大公報》發表了記者范長江的西北通訊系列,詳細介紹了紅軍的長征壯舉以及共產黨在西北的發展,引發轟動。1937年2月,范長江訪問延安,毛澤東與其徹夜長談。
《大公報》與毛澤東還有一段特殊淵源。當紅軍長征途中面臨何去何從的艱難抉擇時,毛澤東正是在甘肅哈達鋪看到《大公報》上有關陝北紅軍的消息,作出了「到陝北去」的戰略抉擇,改寫了紅軍和共產黨的命運。
抗戰期間,《大公報》多次報道八路軍平型關大捷、奇襲陽明堡等消息。戰地記者陸詒、徐盈也曾赴陝北、山西,當面採訪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朱德等人,介紹中共的抗戰方略與建設成就。《大公報》的相關工作,幫助外界更好地了解共產黨的真實情況,打破了國民黨媒體長期以來的歪曲污衊,也因此得到了毛澤東的格外看重。
日本投降前夕,原任《大公報》社長、時任國民政府文官長的吳鼎昌,向蔣介石建議,邀請毛澤東到重慶舉行和平談判。
1945年8月16日,《大公報》發表社評《日本投降了》。這篇長達2600字的文章行雲流水,酣暢淋漓,除了表達勝利的喜悅、追念抗戰的艱辛、痛斥日寇的敗亡之外,在文章結尾表達了對毛澤東的熱切期盼。
社評寫道:「在我們歡慶勝利到來之時,國內也有一個令人興奮的新聞,就是蔣主席致電毛澤東先生,請其剋日來渝,共商國是……果使國家的統一與團結完成於一席談,那真是喜上加喜,不但八年抗戰為不虛,且將奠定國家建設的千年大計!忠貞愛國的中國人,都在翹待毛先生的惠然肯來了!」
背負國人厚望,8月28日,毛澤東抵達重慶。在渝四十多天,除開在集體活動場合的碰面外,毛澤東與大公報人有多次專門的禮尚往來。
9月5日下午3時,毛澤東在重慶紅岩新村中共南方局辦事處接待《大公報》總編輯王芸生、編輯主任孔昭愷、採訪主任王文彬三人,王炳南(建國後任外交部副部長)在側負責記錄。毛澤東着重講了和平、民主、團結三大問題。言無不盡,侃侃而談,令王芸生等倍感親切。談話進行了3個小時,毛澤東留三人吃晚飯,並由周恩來、董必武、王若飛作陪。飯後,又派車將三人送回大公報館。
9月20日,毛澤東第二次在紅岩新村與王芸生等三人談話。三人回到報館後,大公報總經理胡政之隨即以個人名義發出請柬,在李子壩大公報館宴請毛澤東和中共代表團。當晚七時許,毛澤東、周恩來一行抵達,受到熱烈歡迎。
晚宴結束之際,《大公報》員工提出了題詞的請求。毛澤東欣然揮毫,寫下了「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筆意瀟灑,語義雙關,既宣示表達了中共的立場信念,又是對筆錄歷史、文章報國、與敵寇不屈不撓作鬥爭的《大公報》,給予了充分肯定、寄予了深切厚望。
自此,「為人民服務」首次單獨作為題詞出現在了毛澤東的書法作品中,並成為傳播最廣、知名度最高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