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堅持多元共建 激發無限活力
夜市已成為上海商圈的標配。如何避免夜市變得單一乏味,是運營者最關心的問題之一。有消費者表示,持續的新鮮感是夜市經濟不可或缺的元素,這不僅需要多元化的模式,也需要不同特色和文化的融入。
多元共建正成為當下夜市經濟最重要的議題。在上海,公園可以推出露天夜市,旅遊景點也有機會展示其在夜間的不同魅力,一些政府職能部門也開始成為夜市的指導方甚至是主辦方。上海正在經歷一場夜市變革,以商場為中心的模式正在被打破,公園、景點、街道紛紛加入到這場變革中。
今年6月至7月,黃浦江畔的世博淞園擺起了一個名為「世博淞園Weekend Park」的大市集,總佔地面積1.8萬平方米,雲集100多個攤位,由半淞園路街道推出。不同於其他多位於商場周邊的夜市,這個市集選擇在公共空間舉辦,更加突出公共屬性和共建參與性。該市集不僅有琳琅滿目的商品和美味的餐飲,更有一系列特色戶外活動,如飛盤(又稱飛碟)、落日瑜伽和燃脂搏擊操等。更讓人心動的是,是市集歡迎攤主和顧客攜帶寵物進場,給主人和寵物提供新去處。
在上海的夜市經濟中,限時步行街正在不斷擴大影響力。這類型夜市多由政府部門與商業主體合作,旨在利用道路的公共空間,在限定時段內開展夜市經營,成功激活街道流量,同時也讓居民有更多消費娛樂選擇。
總而言之,上海的夜市依然處在不斷的探索和升級中,如何讓這個平台更生動、更具吸引力,不僅需要商業模式的創新,還需要多方的參與和支持。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激發城市夜經濟的無限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