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研究古典文學 要能「入」也能「出」
陳煒舜精於中國古典文學、文獻學、神話學等方面的研究,他認為,研究中國古典文學要能「入」也能「出」,「陳寅恪提出『與古人以同情』,這裏指的是同理心,設身處地,去思考當下人的經歷或遭遇,要進入他的世界。當我們讀詩的時候,會覺得比較懂得及理解一個人,但若當你選擇一位詩人作為論文題目,可能做了一陣後卻發現他並不如你心目中的形象般,你可能便不再鍾意他,或者覺得其他人比他好,但已經沒有時間再轉題目,所以你只能守住這個人,不鍾意也要完成。這時便需要這種『同情』,詩人不是聖賢,你是因為他詩寫得好或者故事很傳奇而被吸引,但或許當你愈了解他,愈發現他愈多的瑕疵。我覺得這時反而可以用更平常的心態去對待他,每個人都不是聖人,無論身體或精神都會有些許瑕疵,要學會接受對方的瑕疵,這同時也是打磨你自己的過程。」
古典文學同時也影響了他的個人創作,「我年輕的時候常寫新詩,如今寫古體詩比較多,幾乎一日一首,各種體裁都會寫。中大中文系一年班必修詩詞韻律,我年年都在教寫詩,有時也會寫舊體打油詩,平仄格律都符合,無懼質疑。」他又笑稱廣東話也很適合寫打油詩,「巴閉可以對麻煩,巴之閉可以對麻鬼煩,廣東話打油詩可以很好玩、很生鬼。當你的詩讀得多,無論新體舊體還是西洋詩,都一定要讀,這樣才有思想的撞擊,你的筆也會更加靈活。以後有機會我也想在節目裏講講打油詩。」
培養學生興趣最重要
教授古典文學多年,陳煒舜始終強調興趣的重要性,「無論學任何事情,首先還是要鍾意,你鍾意的時候就什麼都可以,你會主動去了解它、進入它,興趣和熱愛很重要。作為中文系教師,尤其要引發學生對於文學的興趣,對於語文的學習,文學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雖然中文科本身母語性比較強,但並不建議將其純粹作為語言去教授和學習。」他堅信,教師並不是一部知識售賣機,而是擔任着如同媒人的角色,將文學作品和文化名人介紹給大家,總會有一個人或者一首詩會令人產生興趣,也許現在,也許未來。這個過程正如播下文學的種子,幾時發芽開花或許無從得知,但它始終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