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應以正確態度擁抱新生科技

曾於今年初禁止學生使用「生成式AI」做功課的香港大學,終於肯改弦易轍,昨日宣布將在下個月開始的新學年,免費為師生提供部分「生成式AI」應用程式,供教與學之用。港大此一決定並不令人意外,相反其於年初的「禁用令」才讓人詫異。作為一所全球知名的一流學府,在面對新生科技大潮,理應抱持積極探索的開放態度,不應迴避其中缺點和挑戰。
「生成式AI」是人工智能的一個分支,可以快捷生成全新文章、影像、音樂和程序設計等,故甫推出便大受歡迎,全球投入使用的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相比起港大年初推出「禁用令」,本港科技大學早前公布已購入應用,自6月起供師生使用,教育大學亦認為有助提升學生獨立思考及創新思維。理工大學和嶺南大學等專上學院亦都對學生的使用抱開放態度,都有推出指引加以引導。
「生成式AI」能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國際上已有眾多實際數據支持。不久前一項針對美、加、英和德國等250間知名企業共逾3,000名員工的調查發現,使用AI工具的員工平均每天能節省超過1.5小時,按每天工作8小時計算,效率提升近兩成之多。新加坡政府目前亦正在測試驗收一項「生成式AI」,將用於協助所有公務員撰寫文件、電郵和演講稿等。
人類歷史上,科技發展浩浩蕩蕩,勢不可擋。正如火藥,既能用在開山劈石建築等好用途,亦會被壞人用在殺人放火等犯法之事。「生成式AI」亦一樣,由於現階段其生成的內容確有部分不可預測,亦被用於製造假新聞等不當內容,例如在本港最近網上出現涉嫌侵權的「AI尹光」和「AI黃家駒」等幾乎能以假亂真的翻唱,因此使用「生成式AI」必須規管,確保其內容真實、合理、符合法律和倫理,但不是禁用。
數千年前老祖宗早有教導,「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意思是見到他人某一方面超越自己,就要虛心學習;見到別人存在缺陷或者不足,就要沉着自我反省,避免犯錯而不是急於否定他人。特別是教育界,不能因為新生科技存有缺點便扮鴕鳥,以免學生與時代脫節。對當局而言,推進智慧城市和數字化轉型的發展亦應如此,應以開放和積極探索的態度迎接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