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背新傷見骨 疑螺旋槳撞斃

  謝展寰指難設禁船區 擬修例賦權漁護署應變

  一條8米長鯨魚在香港海域逗留至近日被發現死亡,漁護署和多名專家昨繼續在萬宜水庫西壩解剖鯨屍調查死因。參與解剖的城市大學傳染病及公共衞生學系助理教授葛展榮初步分析指,鯨魚表面有兩個傷口深到見骨,有可能受感染大大減低存活機率。海洋公園相信鯨魚可能是受船隻螺旋槳撞擊致死。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昨會見記者時表示,今次事件在處理上存在諸多困難,包括追責上法例有限制、設立禁船進入區難度高等,但指政府會檢視法例日後作出合適修改。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總監祝效忠昨會見傳媒時表示,初步採樣及解剖過程已完成,獸醫及化驗所團隊由前晚工作至昨日凌晨,再於昨日上午繼續。他透露,鯨魚身上的新傷口位於鯨背前方,面積及深度較大,已取傷口樣本、內臟組織、鬚鯨以及生殖器官化驗,並表示:「鯨魚有可能是受到螺旋槳的撞擊而致死亡。」

  祝效忠進一步根據過往的個案歸納鯨魚三大死因,其一是鯨魚本身的內臟存在病變,其二是海洋環境對其造成傷害,例如誤食海洋垃圾,其三則是受到船隻的撞擊,「團隊已打開鯨胃部檢查,裏面並無外來物及海洋垃圾,排除是海洋環境造成傷害。」他們已從鯨魚屍體抽取樣本送往外國作進一步化驗,檢查是否有病變。

  城市大學傳染病及公共衞生學系助理教授葛展榮及其團隊指,今次在香港水域出沒的可能是布氏鯨或其亞種艾氏鯨(Eden's whale),但要透過形態學及基因分析才可準確判斷。該兩品種均是太平洋、大西洋一帶頗常見的鯨魚品種。據初步解剖分析,鯨身表面有兩個頗大傷口,深及骨骼,有可能受感染,大大減低存活機率。

  謝展寰表示,漁護署在發現鯨魚在香港水域出沒後,已聯同多名專家研究處理方法,但專家意見不一,「漁護署確實欠缺經驗,但並非介入太慢。」他認為事件反映市民對待野生動物行為不恰當,呼籲減少對他們造成騷擾,「關於追責問題,在法例上檢控仍有困難,搜證也是件複雜的事。」

  未來政府將採取四項工作,包括加強對待野生動物的公眾教育;制訂應變預案,以便日後若再有鯨魚進入本港水域時,迅速應對;署方亦需增進相關知識,會安排漁護署人員到海外吸收經驗;在解剖結果出來後,政府會檢視法例並進行修例,賦予漁護署更多權力應變事件,並考慮檢討《觀豚指引》,列明船隻與大型鯨魚須保持一定距離,令指引更適用於觀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