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暑熱夾濕 養生因人制宜

  香港受到嶺南熱帶及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的影響,夏季的氣候主要是暑熱夾濕。游過龍舟水,踏入三伏天,香港已迎來全年最熱的一段時間,且降雨日漸增多,很多市民都會覺得潮濕悶熱,因而倍感不適。中醫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身處在炎熱潮濕的環境中,暑氣最容易擾動心神,或者侵犯頭目,因而出現心胸煩悶、頭暈、目眩、面赤、心跳加速等症狀,亦容易使人心火偏旺,覺得心煩口渴,甚至口舌生瘡等。因此,中醫講求因時、因人制宜的養生原則,即根據季節及人的體質選擇不同的養生方法。

  文︰香港中醫學會教育研究基金會副主席 羅桂青註冊中醫 圖︰資料圖片

  現在,暑多挾濕,中暑的臨床表現除了發熱、煩渴等暑熱的症狀之外,也常兼見四肢困倦、胸悶噁心、大便不爽等濕阻症狀。養生即保養生命,中醫常以不同的方法如飲食、起居、運動等方法達到強身健體及禦邪防病的目的。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黃帝內經》中已記載夏天的養生之道:「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卧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提示人們在夏天時要早起床、保持心情平和不要過怒、多接觸陽光及戶外環境,使陽氣可以自然升發、養長。

  然而,同時也需注意,「汗為心之液」,進行戶外運動時也要避免大汗淋漓,避免過分出汗,影響心氣。若在太陽下進行劇烈的戶外活動,人體的熱量不易散發,很容易出現中暑的病症,最常見的症狀或體徵有:頭暈、疲倦、口渴、噁心、嘔吐、心跳加速、出汗,甚至肌肉抽搐等。

  夏月暑氣當令,其性炎熱,易損傷津液,因而出現口乾口渴,出汗,小便少等。因此,如進行戶外活動,則建議在早上或者黃昏時候進行,避免過分出汗傷到津液。此外,中醫講究「春夏養陽」,養者順也,意思是要順應陽氣的升發。所以,即使夏天天氣炎熱,大眾在進食寒食或開冷氣時也不宜太過,以免傷及陽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