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不忘種稻人

  方遒

  早前,非洲馬達加斯加共和國農業部原秘書長,帶着一碗在馬達加斯加種植的稻米來到湖南長沙唐人萬壽園公墓,在科學家袁隆平院士墳前致敬,告慰這位雜交水稻的創造者。

  袁隆平生前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創建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其雜交水稻成果易種、抗病抗災力強、多產,解決了人類糧食問題,有人稱他為「糧食之父」,並非過譽。

  稻是馬達加斯加最主要的農作物,佔該國逾半種植面積,但一直缺少技術,因此當地近200萬人經常面臨饑荒的威脅。儘管袁隆平一生並未去過馬達加斯加,但由他研究出來的雜交水稻卻遠播非洲,該國更把他的雜交稻作為鈔票圖案,以示對中國援助的感激。

  孫中山在未建立民國之前,曾上書清廷:「夫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不足食,胡以養民?」老百姓食不飽飯,怎算得養民?朱元璋打江山,建立明朝,口號就是「廣積糧」。自古皇帝統治的信條是「百姓食飽飯就不會造反」。但要填飽百姓的肚子,並不容易。土地有限,人口卻不斷膨脹;而且,一場自然災害,農民一年辛勤勞動,可能顆粒無收。

  人口增加,土地資源有限,這是中國幾千年留下的老大難問題。袁隆平用畢生努力去破解這難題,令稻田畝產量不斷提高,到了2017年,畝產1,149公斤的雜交稻田,創造了世界紀錄。

  袁隆平享壽91歲,臨終前兩個月,還在試驗田工作,不慎摔倒,一病不起。臨終前寄語世人:好好吃飯,珍惜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