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書展等文化盛事要多支持


  一連七日的書展昨日閉幕。雖然受環球持續加息遏抑消費意慾的不利影響,卻因受惠於全面通關、電子消費券、經濟向好等利好支撐,市民徜徉於知識海洋內不吝荷包,令今屆書展「旺丁又旺財」,7天共吸引近100萬人次入場,較去年的85萬人次大幅增加。書展不但對社會教育水平的提升和市民的個人成長能起重要作用,對經濟亦有多方面的好處,類似的文化盛事應多辦、常辦。

  貿發局署理總裁張淑芬對今年書展的成果感到滿意。她指出,今屆書展及相關活動都獲得了積極的回響,許多內地和海外的作家以及展商前來參與,吸引了更多市民和旅客到場。事實上,眾多讀者翹首以盼的「名作家演講系列」講座,今年終於能實體復辦,並邀得15位重量級華文作家出席,於演講後與觀眾即場互動,百花齊放,大受好評。

  今屆書展主題為「童來悅讀少年時」。昨日所見,有不少年輕人趁最後一日的折扣優惠較大入場掃貨。有參展商負責人表示,今年銷情增加了一成左右。貿發局委託獨立調查機構,於書展期間在場內隨機訪問逾800人,結果有98%受訪者表示過去一個月曾經閱讀印刷書,平均時數23小時;六成受訪者過去一個月曾閱讀電子書,平均時數為22小時,顯示社會的閱讀氛圍和市民閱讀習慣持續保持在良好水平。

  閱讀是知識、想像力和語言能力的重要來源,可以幫助市民增長知識見聞,掌握新技能,開拓思維和啟發創造力與創新。通過閱讀,市民可以從中獲得樂趣和情感滿足,是個放鬆消遣的好方式。書展不僅提供了廣泛的閱讀材料,還舉辦了眾多相關文化活動,對提高公眾的知識和文化認知,發揮重要作用。而且,書展還吸引來自全球各地的參展商和書迷,促進不同文化的交流合作,這些都有利於形成社會多元包容的和諧環境。

  此外,書展不僅是個文化盛事,還是一個重要商業平台,除了出版業能透過書展增加知名度和銷售額,相關的文化活動亦為本地旅遊、餐飲和住宿等行業帶來經濟效益,並帶動租賃、展覽搭建和宣傳推廣等各類服務和人力需求,為香港多元發展注入活力,對於市民個人和社會發展都非常重要,政府和社會各界都應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