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女兒」樊錦詩獲星星命名

◆10日,敦煌研究院舉辦「樊錦詩星」命名、樊錦詩基金設立暨樊錦詩從事敦煌文物工作60年座談會。被譽為「敦煌女兒」的樊錦詩再向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捐資1,000萬元。圖為樊錦詩在莫高窟第85窟壁畫修復現場檢查工作。香港文匯報甘肅敦煌傳真
◆10日,敦煌研究院舉辦「樊錦詩星」命名、樊錦詩基金設立暨樊錦詩從事敦煌文物工作60年座談會。被譽為「敦煌女兒」的樊錦詩再向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捐資1,000萬元。圖為樊錦詩在莫高窟第85窟壁畫修復現場檢查工作。香港文匯報甘肅敦煌傳真

◆國家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解冰向樊錦詩先生頒發捐贈證書。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濤  攝
◆國家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解冰向樊錦詩先生頒發捐贈證書。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濤 攝

◆2004年樊錦詩指導青年人研究工作。香港文匯報甘肅敦煌傳真
◆2004年樊錦詩指導青年人研究工作。香港文匯報甘肅敦煌傳真

  研究敦煌文物60年 再向石窟保護基金捐千萬

  擇一事,終一生;心歸處,是敦煌。 「這算是自己對敦煌事業,對推動全社會全方位助力敦煌研究院「典範」「高地」建設,再做一點力所能及的工作。」10日,在敦煌研究院舉辦「樊錦詩星」命名、樊錦詩基金設立暨樊錦詩從事敦煌文物工作60年座談會上,被譽為「敦煌女兒」的樊錦詩這樣說。繼向北京大學捐資1,000萬元(人民幣,下同)支持敦煌學研究後,樊錦詩再向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捐資1,000萬元,成立「樊錦詩基金」用於敦煌文物事業發展。當天的活動由甘肅省人民政府、國家文物局、中央文史研究館、何梁何利基金會和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共同舉辦。◆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濤 甘肅敦煌報道

  85歲的樊錦詩,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後,在敦煌開始了她一生的志業。樊錦詩回憶說,當時,敦煌研究院還叫敦煌文物研究所,在常書鴻先生、段文傑先生等前輩們的感召下,一方面用所學開展石窟考古研究,另一方面參與行政管理。

  每年捐一萬工資 堅持28年

  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為了推進敦煌石窟保護研究事業的全面發展,爭取更多社會力量的支持,她與時任敦煌研究院院長段文傑先生等,利用國際友人、著名日本畫家平山郁夫先生的捐贈,創辦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

  從那時起,每年樊錦詩都會從自己的工資裏拿出一萬元,捐給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至今已堅持28年;每次獲獎的獎盃、獎章與獎金也都交給敦煌研究院。2014年,樊先生退休時,她又把公積金賬戶裏存的45萬元一次性捐出。2020年獲得的「何梁何利科學技術成就獎」獎金100萬元港幣,樊先生又如數捐贈給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

  2019年樊錦詩獲得「呂志和獎—世界文明獎」正能量獎並獎金2,000萬元港幣。如今,樊錦詩決定將其中一半捐給母校北京大學,另一半捐給敦煌研究院,在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專門成立「樊錦詩基金」,用於推動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弘揚事業和培養急需緊缺人才。

  每走過一個石窟 都會驚嘆「太美了」

  「作為一名扎根基層的文物工作者,我本就應當自覺投身於祖國的文物事業,敦煌塑造了、成就了我,沒有敦煌沒有我的今天。所以對於大家的評價和讚譽,我非常感謝,卻愧不敢當,但也極大地鞭策激勵我繼續為敦煌服務,更好地回報社會。」 樊錦詩說。

  「敦煌是我的事業,也是我的第二故鄉。服務敦煌是我終生的夙願,千年莫高是值得奉獻的地方。」 1963年夏天,一個瘦弱的江南年輕女子離開北京,踏上西去的列車。當時的樊錦詩根本不會想到自己會來到沙漠工作,更不會想到自己一去就是60年。

  雖說對大西北惡劣的自然環境早有心理準備,但當樊錦詩真正住進莫高窟旁邊的破廟之後,才確切知道了什麼叫「反差」。樊錦詩曾說:「說沒有猶豫動搖,那是假話。和北京相比,那裏簡直就不是同一個世界,到處是蒼涼的黃沙。」但每走過一個石窟,都會使她驚嘆:「哎呀,太好了,太美了。」常書鴻先生、段文傑先生等前輩們鍥而不捨的精神也令她非常欽佩。她堅持了下來,這一幹就是幾十年。

  回憶往昔,樊錦詩表示,60年來,她有幸參與、見證並為敦煌文物事業發展盡了自己的綿薄之力。在大家群策群力、鼎力支持下,敦煌文物事業已真正邁上科學的保護、研究、弘揚、管理道路,莫高窟在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方面的有效科學探索,得到國內外的高度肯定和評價。

  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在考察莫高窟並主持召開座談會時,當面勉勵她們再接再厲,努力把研究院建設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典範和敦煌學研究的高地。「我認為,作為敦煌研究院的名譽院長,這也是對我個人的要求,所以我對敦煌的奉獻還要繼續,還要再盡綿薄之力。」 樊錦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