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孫煜:港金融業要捕捉中東機遇

◆左起:香港總商會總裁梁兆基,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行政會議成員、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中銀香港副董事長兼總裁孫煜。香港文匯報記者萬霜靈  攝
◆左起:香港總商會總裁梁兆基,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行政會議成員、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中銀香港副董事長兼總裁孫煜。香港文匯報記者萬霜靈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岑健樂)在昨日《信報》創刊50周年的活動上,中銀香港副董事長兼總裁孫煜提到加快人民幣國際化的建議,他認為香港未來要繼續協助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方式包括香港金融機構要持續完善相關產品與服務,改善市場流動性,降低客戶的交易成本,提高市場的深度,以及為客戶提供更好的風險規避工具,藉以抓住相關發展機遇。

  完善產品服務促人民幣國際化

  孫煜指出,相對於內地經濟規模、貿易量與資本市場規模而言,現時人民幣仍然是低配的貨幣,他認為出現上述現象的原因,主要是貨幣使用習慣需時改變,以及投資者尚未對人民幣有充分了解,因而對持有人民幣資產欠缺信心,加上現時相關產品和服務亦不足夠。

  孫煜又提到,他早前曾到訪中東,感受到當地個人和機構對內地以至人民幣資產有濃厚興趣,因此他認為香港金融業未來應該延攬相關人才,了解當地客戶的文化,市場慣例和需求,同時對外說好內地和香港故事,捕捉相關發展機遇。他續指,雖然內地房地產市場面對挑戰,但中東仍有房地產商表態希望進入內地市場,加上近年內地有大量企業拓展阿聯酋等中東市場,帶動龐大金融服務需求,故他看好相關業務的前景。

  許正宇:港可成東西方資金聯通者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在同一場合表示,未來香港只要能夠抓緊三個機遇,一是聯通中西方資本;第二是為全球挑戰提供解決方案;第三是作為創新科技推動者,香港金融業的前途只會愈來愈好。他解釋,世界政經變局為香港帶來很多新的機遇,因為在世界經濟由全球化步向區域化的情況下,世界經濟需要更多聯通者,將東方與西方的資金聯繫起來,而香港可作為聯通者角色,例如本屆政府剛上任便將互聯互通擴展至交易所買賣基金(ETF),其後於今年推出北向互換通,將互聯互通範圍由現貨市場進一步擴展至衍生產品。

  許正宇表示香港可擔當為全球共同挑戰提供解決方案的角色,例如現時全球都關注環境保護與綠色發展,加上疫後全球多國政府都希望「用少D政府錢,用多D私人資本」去推動社會發展。因此,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在這方面的角色便更加突出,因為一直以來香港作為融資、投資與風險管理中心,正正能夠提供一個平台,讓不同機構,例如政府、銀行、私人機構甚至個人都能夠獲得其所需的資金,而投資者則可以從中找到投資機遇。

  綠色金融未來發展前景良好

  許正宇續指,未來30年全球綠色融資需求高達60萬億美元,而香港去年所發行的綠色債券與綠色債務較前一年有大幅增長。隨着全球可持續金融的需求愈來愈大,而香港擁有一個健全與國際認可的平台可以調動私人資本,因此香港綠色金融未來的發展前景良好。

  許正宇認為,香港可作為科技創新的推動者,將香港在金融方面的優勢延伸至科技領域。香港金融科技企業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們不是「為科技而科技」,而是因為其科技解決方案能夠實際於金融機構內部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