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語背後】中英街的前世今生(下)

木 木
我與中英街的緣分,集中體現在四次專程走訪上。去中英街並不容易,由於香港和深圳都實行邊境禁區管理,從哪一邊過去都需要辦理特別的手續。而這種不方便,卻無形中讓走訪中英街具有了某種儀式感。加之我的專業背景是世界近現代史,每一次走訪,都強烈地感受到它的歷史標本意義。
第一次是1996年到深圳出差,慕名前往。當時香港回歸在即,中英街正處於邊境貿易黃金時期尾聲,一條寬不過三四米、長不過二三百米的邊境小街,日接待遊客竟達到10萬人。1997年香港回歸後,隨着深港往來多渠道展開,中英街商貿業務日漸衰退。當地政府遂提出融旅遊、觀光、購物和愛國主義教育於一體的新發展定位,中英街走上轉型之路。
2010年秋天,我已駐港工作多年,從香港一側再次來到了中英街。街面上不復當年的熱鬧景象,店舖林立,顧客卻不多。新建了一些紀念性觀光設施,看起來更像一個露天博物館。果然,兩年後中英街被國家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授予「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稱號,以展示「一國兩制」的歷史景觀和文化風情。後來,沙欄嚇村也被廣東省評為「文化和旅遊特色村」。
2021年初冬,我剛到深圳工作不久,第三次走訪中英街。時任特首的林鄭月娥破天荒地提出了「北部都會區」計劃,我想了解中英街在新一輪深港合作中機遇何在。沒想到,疫情當下,一條長長的圍欄隔板把中英街穿腸破開,兩邊店舖隔欄而望,街上冷冷清清。數百年來,這裏人來貨往,山隔不斷,水隔不斷,戰火隔不斷,意識形態隔不斷,病毒終是把它隔斷了。
站在中英街歷史博物館的頂層平台上,我看着腳下冷冰冰的圍欄隔板蜿蜒而去,遠處卻是峰巒起伏,山水相依,分不清哪裏是深圳,哪裏是香港,心有所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正是中英街的命脈嗎?或許那也是這條滄桑小街給我們的最大啟示吧。歷史之光照亮未來之路,疫情過後,深港融合發展將以怎樣的勢頭和格局展開,中英街是見證者還是參與者,多少人拭目以待呀!
這便有了我的第四次中英街之行。2023年4月中旬,南國已是綠肥紅瘦,草長鶯飛,空氣中瀰漫着幾分暑熱。隨着疫情基本結束,旅行團和購物者紛至沓來,街上遊人明顯增多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英街界碑」前,等待拍照的人排起了長龍。如果說前三次多少有些走馬觀花,我這次是有備而來。除了漫步中英街街頭、參觀中英街歷史博物館等例牌節目外,此行主要是走訪相關企業,了解深港交流合作進展,調研中英街發展規劃。我還走進吳氏宗祠感受濱海客家遷陟之路,品味天后宮斑駁石柱上留下的百年香火,聽取魚燈舞傳承人繪聲繪色地介紹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特色、文化精神及其海內外傳承情況。
加強深港合作的呼聲,恰如季節的躁動,從四面八方蜂擁而來。隨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推進,特別是香港「北部都會區」計劃出台以後,怎樣進一步發揮中英街的作用,促進深港融合發展,充滿了想像空間。香港特區政府擬從明年起開放沙頭角邊境禁區(中英街暫不納入),相關規劃已於今年2月8日獲北區區議會審議通過。深圳市政府則提出,全力以赴建設沙頭角深港國際消費合作區,以形成西有前海現代服務業、中有河套科技創新、東有沙頭角國際消費的三大深港戰略合作平台,並駕齊驅,譜寫雙城故事新篇章。
據中英街管理局負責人介紹,當地政府正通過重塑空間格局,優化基礎設施建設,改革管理運營模式,發掘歷史文化內涵,實現深港文化交流、商貿消費、濱海休閒等各功能組團有機融合,努力將中英街打造成為國際跨境旅遊首選目的地、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特色引領區、深港共建共治融合發展新典範。
基礎設施方面。以構建倚山面海、水陸相連、街區井然的親海園區為主線,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優化空間布局,升級服務配套,建設文史體驗、深港風情、濱海休閒等特色主題街區和藝術村落,塑造歷史底蘊深厚、自然人文相融的城區新面貌。
運營模式方面。按照「統一規劃、統一招商、統一平台」的理念,重點面向港人港企,發展高端消費、時尚消費、港式餐飲、休閒民宿、跨境電商、跨境服務等多元消費業態。提供原汁原味的港式吃喝遊購娛一站式消費體驗,實現從分散經營到統一運營、從低端零售到中高端名品、從單一業態到多元體驗、從線下經營到線上線下聯動的消費新格局。
人文情懷方面。圍繞「一街兩制」的獨特歷史價值,重塑百年歷史景觀,形成同源廣場、文化牆、博物館群等紀念性公共空間網絡。通過引進「文化+」新業態,傳承文化遺產,發展文化項目,打造文化藝術聚集地,建設擁有鮮明歷史記憶的深港共生家園。
方向已經明確,藍圖已經繪就。相信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浩蕩東風的吹拂下,中英街這片承襲了東和墟百年商業基因,從抗日烽火、改革開放和「一國兩制」前沿走來的獨特社區,必將突破瓶頸,實現蝶變。
山海相逢處 由來兩制殊
春潮南國起 大業小街初
商路千帆過 霓虹萬店甦
百年風雨後 逐夢到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