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絮紛飛/甲骨文與人工智能\小冰
刻寫在獸骨上、竹簡上、石頭上、青銅器上的甲骨文,是中國最早成系統的文字。世世代代對甲骨文的研究,不少學者苦行僧似的傾注了幾十年的心血,對其進行分析、輸入和摹本製作,研究環境特殊,研究工藝要求高,一個小失誤,也可能難以彌補。
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及中文教育研究中心近日舉辦的講座「人工智能在甲骨文研究中的應用」,邀請首都師範大學甲骨文研究中心的莫伯峰教授主講,教授深入淺出地剖析神秘的課題,把古文化與人工智能相結合,講座生動有趣。
繼人臉識別、文字識別、圖像識別之後,這些年,古文字工作者們嘗試把ChatGPT運用到對甲骨文的研究工作中,用人工智能協助對古文字的識別,並且收穫卓有成效。機器是人類製造的,把人類的智慧從腦子裏摳出來,轉換成數字輸入機器,讓機器將其規則化、系列化,再做成規範的文本供人類使用。
莫教授說,把出土的十幾萬件甲骨文殘片拼合起來,把一大堆凌亂的竹簡有序地排列起來,使之組成有關聯、有邏輯、有學術價值的史料,這樣繁複的工作,如果由人來做,極不容易,且影響準確率。但是讓機器來復原和分析,事情就變得輕鬆多了,準確率亦提高。
這是一門深奧的學科,莫教授提及的「有監督學習智能模型」,我的理解大概是人與機器互補,將甲骨文拓本、摹本、照片按人的意志讓電腦分析,辨認,組合,去偽存真,根據規則盡量還原成書寫者的原意。
要讓人工智能好好地工作,學者們要走的路還很長很長。這是一門交叉性的學科,多模式,多效應,揉和歷史、文字、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知識,一件文物出自什麼朝代、在什麼地方發現、製作人的身份如何、所表達的意思是什麼,古文字編纂工作,正在掀起一次新的革命。
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甲骨文把中國文字形象化、會意化、語音化。而今,一日千里的人工智能每天都在影響人類的生活。甲骨文亦不再限於一門古老學科,它結合ChatGPT,研究顯得年輕,充滿活力,失誤少了,質量更佳。
研討會是專業的,但也面向普通大眾。莫教授提到的綴合、辭例歸類、青銅器斷代、竹簡編聯等詞彙,經過一番講解,我們也能明白大概。這是一堂古文化大眾課。
一項能翻譯甲骨文的技術,正在智能化地形成。將來或許我們只需手機一掃,就可以輕鬆與古人交流,輕鬆讀懂他們的所思所想。人工智能不但創造未來,還將追溯遠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