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水集/望「電」興嘆\龍眠山

  以新能源車取代傳統燃油車是大勢所趨。有統計顯示,僅今年首兩個月,本港就增加4000架電動車。有企業早前獲得政府牌照,從內地引入49座純電動旅遊巴,正與10多間車商洽談,期望可盡快於香港市面行使。立法會議員促請政府進一步優化運輸政策,為商用車增加電動車充電配套,並建議政府成立跨部門工作小組,協調不同政策局,規劃建設大型充電設施。

  目前,購買電動商用車可獲政府資助,但程序繁雜,難以申請,有待進一步簡化。另一方面,電動車充電位不足成為最大掣肘。深圳市有12萬個充電位,其中充電2小時以下的「快叉」位就有38000個。但本港充電位總共只有區區5000多個,而且大部分是需時近20小時的「慢叉」位,基本上得物無所用。無論是政府停車場、私樓還是房委會轄下公營屋苑,都缺少充電位。

  有人算過賬,現時本港平均每9.5部電動車爭一個充電位。在這種情況下,縱然很多市民希望購入電動車,但由於「望電興嘆」而躊躇不前。

  充電位分布不均是另一大問題。港島交通發達,充電位也相對較多,新界一帶的充電位嚴重欠缺。其中大埔區僅有67個充電位,元朗也只有200多個,反觀灣仔區有380個充電位,而中西區更有接近400個充電位。

  大量增加充電位是香港的當務之急,有關部門要擬定目標和路線圖,以建立大型公共「快叉」充電站為主,同時鼓勵私人屋苑及公共屋邨的停車場設立充電位。由於這涉及多個政策局的工作,成立跨部門工作小組統籌協調,實有其必要。

  特區政府積極推動新能源車的發展,但客觀而言,目前仍落後於大勢,現在後起直追還來得及,關鍵是做好相關規劃和配套工作,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