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漫談/「股權財政」能否替代「土地財政」?\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羅志恒

在房地產下行、「土地財政」難以為繼的背景下,尋找新的財政收入增長點、彌補財政資金缺口成為地方政府迫在眉睫的問題,「股權財政」受到眾多經濟學家和財政人士的關注和討論,希望國有資本和國有資源能在國家財政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有關股權財政,我們需要具備三點認知:
一、「股權財政」是新提法,不是新實踐
「股權財政」是指政府憑藉產權所有人和出資人身份從國有資產使用中獲得收入,對應的是「土地財政」,市場對其討論越來越多,但尚未有一個明確、清晰的概念。實際上,這是一種不嚴謹的提法,容易引發公眾對政府權利過度干預市場的認知和預期,且在實踐中早已有之。
一方面,部分觀點認為「股權財政」是提高國有資產的收益率。有專家通過簡單的測算指出,通過提質增效、提高國資總資產收益率一個百分點,則可產生超3萬億元的收益,彌補土地財政減少帶來的收入缺口。但實際情況是,財政部資產管理司數據顯示,2021年國有企業利潤總額為4.3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據此計算的國有企業總資產收益率為1.5%,提高一個百分點意味着利潤總額增長三分之二,實現難度較大。從上市公司來看,由於國企大多涉足重資產行業、公用事業等,其盈利能力長期低於民營企業。提高國有企業利潤率一直在推進中,但這是一個中長期課題,短期內難以迅速見效。
另一方面,部分觀點認為「股權財政」即發揮國有資本的引領和帶動作用,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投資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高新產業、國有資本實現保值增值,在實施資本市場有序退出後,投向下一個產業,實現良性循環。簡而言之,政府將原項目中的財政撥款補助變為投資和股權,即「撥改投」,實際地方政府已經這樣操作很多年了。進入21世紀後,政府希望解決創投企業股權融資市場失靈問題,又不希望以傳統直接財政補貼的形式耗費大量財政資金,政府引導基金模式應運而生。根據私募通數據,截至2023年一季度,中國共設立2126隻政府引導基金,目標規模12.9萬億元,已認繳規模約6.6萬億元。
二、股權財政短期內無法取代土地財政
首先,從收入體量來看,股權財政與土地財政相差巨大。2022年全國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6.68萬億元,即使較上年減少超2萬億元,相當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61.4%;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5689億元,與土地出讓收入體量相去甚遠。同時「土地財政」不僅是指政府性基金預算中的土地出讓收入,還包括房地產貢獻的相關稅收,如開發環節的耕地佔用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企業所得稅,交易環節的增值稅、契稅、印花稅,以及居民轉讓環節的增值稅和個人所得稅等,同時還包括經營性房地產的房產稅等。2021年土地財政貢獻財稅收入佔全國財稅收入(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與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之和)近四成,達到37.9%,佔地方政府的53.1%。
其次,土地財政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是「股權財政」無法達到的。土地財政與房地產業相伴相生,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2022年房地產業增加值接近7.4萬元,佔GDP的比重達到6.1%。同時,房地產業還間接帶動了建材、傢具、有色金屬、水泥等製造業,以及金融、商務服務等第三產業。而地方政府為了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新成立的政府引導基金更加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重點領域,短期內規模有限。
再次,股權投資尚沒有成熟的機制,而且容易引發隱性債務問題。當前地方政府主導的股權投資存在優質項目稀缺、專業管理人才缺乏、投資限制較多等問題,實際國有資本經營收益率較低甚至為負。同時,為了吸引社會資本進入,政府往往在募資階段承諾最低收益,容易產生地方隱性債務問題。
三、「股權財政」的本質在於推動經濟轉型
政府獲得財政收入的形式主要包括稅費利債,其中稅收才是財政收入的主力軍。市場上關於「股權財政」的討論,是想表達從過去以地引資的模式轉向基金招商和重塑稅基,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股權財政。如前所述,中國目前「四本賬」中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中的土地出讓收入就是真正的股權財政。基金招商、政府股權投資的意圖是發揮國有資本的引領作用,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投資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高新產業,實現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的同時,重塑稅基和產業結構,從過去的「以地引資」過渡到「政府引導基金重塑稅基」,實現稅收與經濟的同步性。
配稿題配稿題配稿題配稿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