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推廣器官捐贈 重在宣傳教育


  器官捐贈可以拯救生命,意義非凡。香港人向來樂善好施,醫管局昨日公布的數字顯示,願意捐贈器官、以生命延續生命的市民人數持續增加,由2009年的45,000多人增至現時超過357,000人,增幅高達逾690%。倡導器官捐贈文化沒有什麼捷徑,關鍵是從小進行宣傳教育,以愛心燃點愛心,把支持捐贈的訊息傳遍每個角落,讓人與人之間的關懷代代相傳。

  器官捐贈比率較低,是個全球現象,近期再次成為本港熱門話題,主因是當局與內地推進跨境器官移植互助恒常機制,被部分別有用心人士利用興風作浪,退捐數字驟然上升,但相信只是一時現象,畢竟香港向來是個關愛社會,樂善好施已成社會風氣。這些年政府踏踏實實推出許多措施,包括將每年11月的第二個星期六定為器官捐贈日,認同遺愛人間延續生命意義的市民人數持續增長,即使新冠疫情三年亦不例外,去年自願捐贈的人數增長了2萬多人。

  然而,都市生活節奏急促,容易衍生各種疾病,器官移植對很多器官衰竭病患來說,是延續生命的唯一希望。現時香港,每日有約兩千名患者等候器官移植,即使推進跨境互助恒常機制,相信亦未必能解決供不應求的問題,但卻能令資源更加用得其所。至於近日社會上的流言蜚語不值一駁,國際上早已建立了一套嚴格的器官分配和使用標準,以保證公正、合理地分配使用,內地和香港均遵循這套行之有效的嚴格準則。

  衞生署昨日宣布推出優化功能,讓已登記「智方便」的市民能查閱自己是否已登記器官捐贈。這項措施是虛心聆聽市民的意見、充分尊重捐贈者的意願,亦是對流言蜚語的回擊,值得稱讚。器官捐贈本意是拯救生命,是一種高尚的行為,不但能延續患者的生命,更有助改善患者一家人的生活質素,功德無量。只要堅持嚴格的配對管理監督,就能夠消除市民對於捐贈被濫用的疑慮。

  提倡器官捐贈,至為重要始終是向公眾曉以大義。近年有研究發現,本港大多數受訪學生認為現行教育未能增加他們對器官捐贈的認識,亦不清楚捐贈方法,可見當局需要持之以恒,從小進行宣傳教育,讓更多人願意獻大愛,共同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