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翻三倍 農戶笑開顏

「有的小院搞農村環境治理,有的小院做現代智慧農業,也有的小院走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思路……各地科技小院都會根據當地農業農村面臨的實際問題,因地制宜的發揮功能。」自2020年起,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副教授莊明浩便參與到北京地區幾個科技小院工作當中。
「去年,北京平谷區一位李姓村民跟我們說一年種一季玉米收入太低,我們建議他改變種植模式,種植鮮食玉米和櫻桃蘿蔔,小院提供新品種和新技術。」
莊明浩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起初這位村民並沒有同意,通過不斷給他講解新品種、新技術,並向他展示該種植模式的成本收益。最終今年5月份,他把兩個新品種都種上了。平谷區北屯科技小院的師生全程參與。其間,也吸引了其他村民的關注,他們表達了想要參與的意願。
最大收穫是將學習與實踐結合
密雲西邵渠科技小院位於京郊山區,當地農作物品種單一,農產品缺乏品牌特色和市場競爭力。21級研究生馮斐靖曾駐紮該小院300多天,她坦言自己最大收穫就是將課堂學習與農村實踐相結合。「在老師們的指導下,我們經過前期實踐調研、測土配方,調整種植結構,引進鮮食玉米新品種,手把手指導農民種植,使用水肥一體化、玉米綠色生產等技術,使得鮮食玉米大豐收。幫助當地打造鎮域品牌,帶動農民增收。」馮斐靖介紹,密雲地區今年鮮食玉米的種植面積由最初5畝地擴大到30畝地,當地農戶收益提高了兩至三倍。
北屯科技小院的21級研究生鄢節也表示,在科技小院平台,可以把所學的理論知識更好地應用於農業生產實際中,讓「科技」扎根泥土,使自身的專業知識、適應能力、實踐技能和綜合素質都得以有效提升。 ◆香港文匯報記者 任芳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