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活垃圾零填埋 回收利用率高達42%

◆上海奉賢區南橋鎮居民使用智能垃圾分類廂房,只需按下按鈕,即可實現一鍵「無接觸式」垃圾投放。 香港文匯報上海傳真
◆上海奉賢區南橋鎮居民使用智能垃圾分類廂房,只需按下按鈕,即可實現一鍵「無接觸式」垃圾投放。 香港文匯報上海傳真

◆上海長寧區新能源濕垃圾車投入使用,實現碳零排放。香港文匯報上海傳真
◆上海長寧區新能源濕垃圾車投入使用,實現碳零排放。香港文匯報上海傳真

◆智能垃圾分類廂房自動分類濕垃圾與垃圾袋。 香港文匯報上海傳真
◆智能垃圾分類廂房自動分類濕垃圾與垃圾袋。 香港文匯報上海傳真

  推進垃圾分類四年 居民從無序投放到自律分類

  只需按下按鈕,即可實現一鍵「無接觸式」垃圾投放,還能便捷掃碼積分,這是上海奉賢南橋鎮正陽小區配置的新型智能垃圾分類廂房。「這個垃圾站一點味道都沒有,最方便的是,濕垃圾可以『一鍵投放』,這樣時尚的垃圾站給了我們太大的便利了。」居民陳女士這樣說道。這款智能垃圾分類廂採用的是封閉式箱體,共有三個投放窗口,用於投放乾、濕垃圾及大件乾垃圾,還可實行24小時監控。自2019《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起,上海開始執行內地「最嚴垃圾分類」。四年來,上海的垃圾分類已經潤物細無聲,成為民眾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42%,其餘則為焚燒和生化設計處理,實現原生生活垃圾(生活垃圾未經任何前端處理直接進行填埋消納)零填埋。居民志願者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從最開始的定時輪崗到後來的不定時走訪,需要自己糾正的不足之處越來越少,智能設備的引入也讓分類效率更高。◆香港文匯報記者 倪夢璟 上海報道

  隨着智能垃圾分類廂房的落地,解決了異味的問題,居民只需按下投放濕垃圾的綠色按鈕,將濕垃圾袋放入投放口,廂房內自帶的破袋器就會進行自主破袋,並將垃圾袋投入乾垃圾桶中。南橋鎮社區環境服務中心處置督查科工作人員徐繼英表示,「每次投遞垃圾獲得的積分更是能兌換小禮品,也大大提高了居民們垃圾分類的積極性。」

  新能源垃圾車助力源頭監管

  在智能應用方面,上海進行了全方位應用推進。近日,長寧區16輛嶄新的新能源濕垃圾車已投入使用。據長寧區綠化市容局介紹,舊有的燃油環衞清運車輛,存在車輛尾氣排放、夜間清運發動機嘈雜等問題。但此次新能源垃圾車不僅實現了碳零排放節能目標,還搭載全新的濕垃圾「車載計量」系統,通過數據同比、環比等分析方式,助力生活垃圾分類實效的源頭監管,推進垃圾分類智能化進程。

  推進集散場可回收物精細化分揀

  據了解,目前上海已建成焚燒廠15座,濕垃圾集中處理設施10座,上海生活垃圾焚燒和濕垃圾資源化利用總能力超過3.6萬噸/日,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42%,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上海的成功實踐,也為全國垃圾分類工作提供了優秀經驗。

  對於垃圾分揀員宋師傅來說,與居民的「雙向奔赴」讓垃圾分類的工作從最開始的「無序」到如今的「無憂」。在楊浦區金上海家園小區,宋師傅看着整潔有序的垃圾分類箱,正做着清潔工作。他說:「現在的硬件設施很好,濕垃圾處理好等待清運走,乾垃圾進去壓縮處理。建築垃圾的投放一併兼顧到位,很好操作。居民投放垃圾也更主動、更自覺。」

  為了做好垃圾分類工作,楊浦區綠化市容局完善生活垃圾全程分類管理,並且進一步深化可回收物回收服務體系建設,落實了街道中轉站規範管理,推進集散場可回收物精細化分揀。以金上海家園小區為例,不僅垃圾廂房翻新進一步增加專門收納裝修垃圾的「綠巨人」,同時到位了垃圾壓縮設備,在垃圾分類實施數年後,居民養成了分類習慣,更專業的垃圾工作站不僅便利了垃圾分揀員的工作,也讓居民的垃圾分類更「無憂」。

  志願者:從定時輪班到不定時走訪

  「最開始,我們志願者輪班在垃圾站旁邊教居民分類,上門宣傳,也經常會發現有居民把裝着濕垃圾的塑料袋連同濕垃圾一起扔,再由我們志願者重新整理,但現在,每個居民都已經養成了垃圾分類的習慣,垃圾分類真的成為了我們生活中的新時尚了。」 上海金海街道少湖社區垃圾分類居民志願者倪琴新這樣說道。

  自從上海正式推行垃圾分類開始,倪琴新主動報名成為了社區垃圾分類志願者,他印象最深的工作是每天重複「教學」乾濕垃圾分類,以及在濕垃圾中找尋被「遺忘」的乾垃圾,「最開始居民肯定覺得太麻煩了,有些居民也總是分不清乾濕垃圾,我們知道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為此,與居民們面對面的志願者,成為了最有效的垃圾分類「大使」,「我們是居民也是一個社區的鄰居,首先我自己要做好,就可以帶動我的鄰居們,成為垃圾分類的執行人,面對不理解的居民,我們也會耐心講解,在我看來面對面的交流是可以增進信任的,我這樣做也看到了成效。」不過現在,志願者們不再需要定時輪班了,只需要不定時走訪即可,「小區居民已經將垃圾分類當成了日常與習慣,我很高興看到社區變成一個綠色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