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語背後】深港雙城記(上)

◆深圳起源於東門,東門起源於深圳墟。作者供圖
◆深圳起源於東門,東門起源於深圳墟。作者供圖

  木 木

  深圳是經濟特區,香港是特別行政區,雙城之名,各有一個「特」字。它們出自同一母體——新安縣,明萬曆元年(1573年)設立,到今年正好450周年。有意思的是,「深圳」和「香港」這兩個如今聽起來響噹噹的地名,一開始都不是當地重鎮,而是隨時代變遷不斷擴展,逐漸從邊緣到中心,最終覆蓋全域。

  故事還得從1688年講起。1688年是怎樣一個奇特的年份呢?美國學者小約翰·韋爾斯專門為此寫了一本書:《1688年的全球史:一個非凡年代裏的中國與世界》。給人的感覺,彷彿1688年不是一個簡單的公元紀年,而是通往歷史奧妙之境的一道暗門。

  1688年即康熙二十七年,這一年對深圳的特別意義,是「深圳」作為地名符號首次出現在文獻資料上。當年,新安縣開展了一項水文勘查,在縣城以東約30公里處有片水域,即今天的深圳水庫一帶,勘查人員將其標注為「深圳」,意即深水溝。這片水域西南邊不遠處有個墟市,因此被稱作深圳墟。墟市往南有條小河,原名羅溪,也改名為深圳河。

  深圳墟是深圳地名的1.0版。作為新安縣36墟之一,當時的重要性顯然不及政治中心南頭和海防重鎮大鵬。不過,經過兩個世紀的發展,深圳墟在19世紀中後期已遠近聞名,與觀瀾墟、清平墟、東和墟並稱新安四大名墟。1898年6月9日,英國迫使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租新界。深圳河成為界河,深圳墟與港英統治正面相遇。這引起英方勘界大臣駱克的不安,他經過近一個月調查,寫成《香港殖民地展拓界址報告書》,於1898年10月呈送英國政府。報告中明確提出:

  「讓一個中國城鎮出現在英國領土邊緣近在咫尺的地方,其不利之處在九龍城問題上已經有所體現,該城多年來一直是一個無止無休的麻煩和香港及中國政府間經常發生摩擦的根源。如果允許深圳留在中國領土內,歷史肯定會重演的……重要的是應該將深圳納入租地內。」

  從駱克的描述可以看出,當時的深圳已經從墟市發展成了城鎮。在中國古代,城和市是分開的。城未必有市,市未必成城。市在嶺南一帶被稱為「墟」,在北方則被稱為「集」。不管是墟還是集,基本功能都是交易,上面的建築主要用作商號和作坊,而不用作居家。當年梧桐山下兩大名墟,西為深圳墟,東為東和墟,後者就始終沒有發展成為有規模的城鎮。

  所以,深圳鎮是深圳地名的2.0版。這時候,深圳墟只是深圳鎮的一部分,而深圳鎮亦是新安縣的一部分。不過,隨着深圳墟和深圳鎮名頭漸響,以深圳命名的地方也多了起來。比如深圳河入海口有一狹長海灣,因位於南頭城之後一直叫「後海灣」,便逐漸被稱作了「深圳灣」。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深圳鎮從邊陲小鎮發展成為南國名邑的重要時期,直接動因是羅湖海關的設立和廣九鐵路的開通。

  深圳鎮從駱克所謂「一個中國城鎮出現在英國領土邊緣近在咫尺的地方」,邊境交往漸密,到廣九鐵路1911年全線通車並在此設站,各路人等雲集,很快成為周邊地區最繁華、最具規模的城鎮,習稱「東門老街」。當時,中國社會正處於激烈變革的歷史轉折時期,深圳鎮的發展被打上鮮明的時代烙印。如今東門老街上還有兩棟古色古香的小樓,一為思月書院,一為鴻安酒店。前者是1925年省港大罷工期間十萬罷工工人離開香港返回內地的接待站,後者是1938年底葉挺將軍組建抗日武裝的司令部,都在中國現代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到1950年代初,雖然寶安縣(1914年由新安縣改名)的縣治仍然在南頭鎮,但經濟社會中心早已東移。鑒於這一情況,寶安縣1953年將縣城遷往深圳鎮。縣城與鐵路樞紐重合,深圳鎮再次迎來新發展。1960年代初,深圳戲院、新安酒家、華僑大廈等三大現代建築設施相繼落成,代表了當地三種主流文化形態——影劇文化、飲食文化、旅遊文化。深圳戲院吸引了許多國家級的藝術團體前來演出。新安酒家樓高四層,裝飾講究,不僅古色古香,還有中央空調,鋪紅地毯。華僑大廈則是一家涉外酒店,據說是周恩來總理指示修建的,用於接待東南亞華僑。這些建築及其發揮的特殊作用,在當時國內縣級城鎮是絕無僅有的。

  經過上世紀初葉和中葉兩次躍升式發展,加上毗鄰香港的特珠性,深圳鎮在嶺南地區乃至全國的影響力已然舉足輕重。不過,真正脫胎換骨的變化還是發生在改革開放以後。1979年寶安撤縣建市,命名深圳。次年,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從深圳墟到深圳鎮再到深圳市,深圳地名進入3.0版。以後的故事就無需多講了,傳統計劃經濟與現代市場經濟在這裏碰撞交融,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深圳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風向標和重要引擎。

  三百年滄海桑田,四十載鳳凰涅槃,終於成就了這座奇跡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