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分析/債務違約危機是場輪盤賭\李靈修

  由於在疫情期間財政支出大幅增加,美國聯邦政府在今年1月19日已經觸及「債務上限」(31.4萬億美元)。但截至目前,國會仍未就債務上限問題達成一致。而鑒於4月份美國稅收遠低於2022年同期水平,導致X-Date(美國技術性違約日期)提前至6月1日。拜登為此取消了對澳大利亞和巴布亞新幾內亞的訪問,在參加完G7會議後即返回華盛頓,「以確保國會採取行動」避免債務違約。

  債務上限額已被提升108次

  美國債務違約危機可說是屢見不鮮,但每次都能平穩落地。蓋因債務上限被突破之後,國會就會採取行動,包括永久提高債務上限、暫時延遲債務上限,以及修改債務上限定義等措施。據美國財政部公布數據顯示,自美國採用債務上限模式以來,債務上限額度已被提升108次,並從最初的450億美元升至2021年的31.4萬億美元。

  當然,想要階段性解決債務危機還是需要國會達成協議。在此之前,美國財政部會通過TGA(Treasury General Account)賬戶中的留存現金,以及非常規操作創造的額外借款空間來勉強支撐政府支出,一直堅持到X-Date的到來。

  儘管美國政府債務違約的概率相對較小,但若國會遲遲不就債務上限問題達成協議,金融市場不確定性也會增加。例如,2011年的債務違約危機引發標準普爾「出手」,美國「AAA」長期主權信用評級和「A-1+」短期主權信用評級被列入負面觀察名單。受此影響,美股大跌、美債收益率下行。眼下市場對於美國債務違約的擔憂情緒也在升溫,美債CDS(信貸違約掉期)價格飆升,一度超過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2011年債務危機導致美國信用評級下調時期的水平。

  穆迪的一份研究顯示,若美債發生違約將導致美國GDP下降4%,近600萬人失業,失業率超過7%,股市市值最多將下跌三分之一,並會導致家庭財富損失12萬億美元。但從歷史經驗來看,為了避免市場不必要的波動,國會通常盡可能在「X日」到來之前更新債務上限。

  此次債務違約危機的伏筆可追溯至去年11月的中期選舉。民主黨失去了對眾議院的控制,導致政府處於分裂狀態。疫情期間美國實施寬鬆財政政策,導致償債壓力大增,兩黨在財政方面的分歧日趨嚴重,而2024年美國大選臨近進一步加劇了雙方矛盾。

  兩黨關於債務上限的爭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雙方都想藉機撈取政治籌碼。今年4月26日,眾議院通過了由共和黨人提出的《限制、儲蓄、增長法案》,該法案允許將債務上限提高1.5萬億美元,或暫停至2024年3月31日,條件是大規模削減政府開支、廢除新能源稅收抵免等。但該法案遭到民主黨人集體反對,白宮也明確表示只會接受無條件提高債務上限。5月16日,兩黨舉行了第二輪談判,但仍未達成一致。

  由於共和黨的態度較為強硬,迫使民主黨在削減聯邦支出等方面做出退讓,因而預計拜登及民主黨在「最後關頭」會做出妥協。